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綜合報導
倚賴政府補助茁壯的產業,真能具有國際競爭力嗎?最近半年以來,這個話題在海內外都引發討論,像是美國聯合廣場投資公司創投業者威爾森,近日透過部落格文章指出,過去十年推動新創事業炒作知名度及市值衝高的說法,目前已經不管用了。這篇文章在矽谷引起熱議,不少創投業者都針對財務責任議題提出警告。
投入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的新創企業Bird,執行長范德桑登這個月初也在一場舊金山會議上宣佈,目前公司專注於獲利,而非成長,挑戰在於「努力保持紀律」。過去,這些備受矚目的新創獨角獸過去在創投基金奧援下,即使賠錢都不在乎,將快速擴張放到第一位。
但是現在不管創投基金或是新創業者都開始反思,轉向以獲利及產生「正向單位經濟效益」為首要之務。因為屢屢出現在私募市場擁有高知名度的新創獨角獸,挑戰上市時卻接連挫敗的案例,從Uber、Lyft到WeWork,都感受到投資人不再受到名氣光環影響,開始審視一家公司重要的本質「獲利能力」。
尤其是WeWork在IPO之後,市值竟然下跌超過8成,嚇壞了投資大眾,不禁開始聯想「獨角獸泡沫」是否到來。Forbes報導指出,投資人與新創公司之間已不再是的傳統權力關係,私募基金的熱錢過多,風險投資人無視於新創公司的管理問題,是獨角獸在公開市場不堪一擊的原因之一。
Forbes報導分析,許多新創獨角獸並非反映真正市場價格,背後隱藏著私募基金的操作與算計,企圖透過IPO將風險轉嫁到公開市場。還好,投資大眾保有理性,看穿一些沒有實際營收的獨角獸真相。
積極投入電動機車領域的KYMCO(光陽工業)董事長柯勝峯受訪時曾指出,中央及地方政府過去2年針對電動機車投入高達50億元的補助經費,台灣電動機車銷售市占率已達全球最高,既然扶植產業的目標已達成,政府補助應該退場,回歸市場機制,才能更壯大台灣的競爭力,為邁向國際累積更大實力。
柯勝峯在這個月初的意大利米蘭國際機車大展(EICMA)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專訪時表示,中央政府目前採取機車油、電並行的策略,就是兼顧市場及產業發展的走向,光陽期待政府進一步調降機車貨物稅,還給市場合理價格。
不管爆發力十足的新創獨角獸,或是因為環保議題讓全球各國都積極推動的電動車產業,其實應該回歸企業基礎的獲利能力,如果只是依靠天使投資或是政府補助,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原形畢露。與其如此,還不如練好基本功,回歸市場機制展現獲利實力,才能真正回應投資人的期待。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