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窮人的經濟學?

優傳媒/ 2019.10.30 15:31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取自Twitter@NobelPrize )

 

作者/彭懷恩

2019年諾貝爾經濟奬,是由三位研究窮人經濟學的學者獲得,他們是美國學者Michael Kreme、印度學者Abhijit Banerjee、與法國學者Esther Duflo,得奬理由是他們「對於緩解全球貧窮問題的實證研究」。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富裕的家庭是相似的,貧窮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說明貧窮的原因千絲萬縷,不可能有統一的大理論(grand theory)來解釋。

 

任教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Banerjee和Duflo是夫婦,他們所寫的《窮人的經濟學》(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的中譯本,於2016年出版,我就拜讀過。十分驚訝他們對貧窮的研究,不同於馬克思左派學者的批判或質性研究,而是採用實證方法,稱之為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探討究竟貧窮的原因為何?

 

Banerjee & Duflo指出:窮人的經濟學(poor economics)必須從窮人的角度出發。

 

過去的經濟學者都假設只要提供物質援助即可。不幸的是,這樣的誤解嚴重削弱打擊全球貧窮問題的能力。反貧窮的政策領域,充斥著以為可以立即帶來奇蹟的想法,而事後證明根本起不了任何神奇的效果。

 

他們所質疑的,如2006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nus)的「微型貸款」,即透過對孟加拉鄉村銀行,提供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貸款,幫助當地婦女脫貧的政策。

 

在Banerjee & Duflo書中分析指出,就算窮人貸款利率下降,他們最終也無法脫貧致富,理由是窮人陷入貧窮陷阱的原因太複雜了!

 

研究美國貧窮問題的社會學家,現任教哈佛大學的Matthew Desmond 在《下一個家在何方?》(Evicted: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2016)書中問道:「為什麼美國社會福利的窮人會用食物卷買龍蝦?」

 

同樣的問題,Banerjee & Duflo在他們的跨國研究也提出疑問,「為什麼窮人當他們多賺一些錢,不是用來儲蓄,而是買一些平時吃不起的美食? 」

 

Banerjee & Duflo的發現是,即使如此貧窮,窮人和其他人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有相同的慾望,一樣的弱點。他們指出:「窮人的理性並不低於其他人,情況可能正好相反。恰恰是因為他們手頭很緊,因此選擇會更加謹慎。」

 

問題在於窮人的資訊有限,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再者,他們只要稍微有些儲蓄,周遭貧困的親友就會伸手借錢。許多窮人缺乏為更好的明天,存錢的意志及自制能力,也是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的人性普遍弱點。

 

脫離貧窮,難道沒有可能?2016年《紐約時報》排行第一的暢銷書《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可以作為成功個案。

 

作者是出身美國白人勞工家庭的J. D. Vance,他成長於肯塔基貧困的下層社會,靠著姥姥的支持,高中畢業,但沒錢讀大學。決定投身海軍陸戰隊服役,退伍後利用《美國軍人權利法案》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再而申請到耶魯大學法學院,從此展開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就拿「在海軍陸戰隊的日子」一章,做為前面問題中的答案。

 

Vance在軍隊存了錢,要買平生第一部車,長官命令學長陪他去,確保他買一台實用的本田或豐田的汽車,而不是他想要的BMW。(不要一有錢就揮霍)

 

在他幾乎要以年息21%貸款買車時,學長大發雷霆,要他去「海軍聯邦儲蓄合作社」去問,也因此申請到利息只有一半的貸款。Vance說:「我還以為銀行都是一樣的,更別說比較貸款條件的優劣。」(正確資訊的重要)

 

更重要的是,他在軍隊中學習到紀律、自信和達到目標的計畫與執行力,擺脫失敗主義的行為模式。(思考框架的改變)

 

總而言之,脫離貧窮本來就沒簡單的途徑!但我們若能從窮人的世界出發,理解他們的處境,對症下藥,是絕對必要的。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