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醫病情有共同理念 健康的源頭來自「愛」

慈善新聞網/ 2019.09.18 00:04


圖說:2019年慈濟人醫會在花蓮靜思堂舉辦,慈濟人醫會成員齊聚研習交流,圖為中醫科座談。(攝影:陳誼謙)

撰文/陳誼謙
攝影/林家如、陳誼謙

  2019年慈濟人醫會在花蓮靜思堂舉辦,五百多位慈濟人醫會成員齊聚研習交流,在分科座談中,醫師、護理師、醫技、後勤志工等個別座談,盼望每次義診活動都能將各自的專長發揮到極致。其中一位牙醫師曾婉青專注研究找出咬合不正、口呼吸問題的「原因」,原來是來自不良的「習慣」、甚至從胎兒時期就被母親的「心念」影響。曾醫師開始這個探索的緣起,是受到中醫師廖明煌的治療與啟發,這兩位醫師互為彼此的病人與醫師,也共同發現健康的源頭在於「愛」。


圖說:深入淺出的牙科座談,每位醫師專注聆聽,盼望每次義診活動都能將各自的專長發揮到極致。(攝影:林家如)

  民以食為天,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與口腔環境能讓身體吸收充足的營養。但是有些人因為牙齒不好、呼吸方法不對,影響食物吸收、甚至生活品質。北區慈濟人醫會曾婉青醫師臨床20年的牙科治療過程中,發現許多人的腸胃道疾病、睡眠品質不良、體態歪斜、情緒失調等,都來自口腔問題。

  曾婉青醫師指出,很多孩子不愛吃飯、吃軟不吃硬,或者狼吞虎嚥、吃飯時聲音過大,吃飯配水,姿勢不良......種種都是孩子健康開始流失的跡象。許多爸媽誤以為咀嚼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很少注意寶寶的咀嚼學習。其實,一個孩子從吸吮的乳汁到咀嚼、吞嚥各種類型的食物,需要慢慢累積經驗,才能學會正確的咀嚼方式。多多咀嚼有益健康,還能促進智力發展,也是牙齒排列整齊美觀的最佳秘方!


圖說:來自台北的曾婉青醫師在2019年慈濟人醫年會牙科座談分享「搶救兒童咀嚼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口腔機能療法與病例報告」。(攝影:林家如)

  許多孩子因為口腔功能障礙、喜歡含飯,於是家長開始強迫餵食,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往往被大人當作不聽話的孩子,並且因此受到打罵,讓孩子更排斥進食。曾婉青醫師提出:快樂健康的孩子愛吃飯,不愛吃飯的孩子就需要診斷是否有口腔機能障礙!

  曾婉青醫師在2019年慈濟人醫年會「牙科座談」上,分享「搶救兒童咀嚼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口腔機能療法與病例報告」。自營診所的曾婉青醫師不僅為大人小孩看診,更為身障者看診。曾醫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用口呼吸、咬合不正、肌肉張力低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可以從小就被治療、甚至只要改變習慣就能改善的。

  曾婉青看牙更醫心,盡力幫病人改善生活品質,專注研究造成口腔疾病的「原因」、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而啟發她的關鍵人物是美國慈濟人醫會中醫師廖明煌。曾婉青表示過去身體不好,廖明煌醫師引領她醫病醫心,從健康自覺的角度,發現到她的「心念」與「習慣」,學習在行住坐臥、呼吸之間為自己負責。在自身調養獲得改善後,開始致力於「改善病人生活」的念頭,決定透過醫學研究幫助別人。


圖說:內科座談,醫師們用心吸取新知、抄筆記。(攝影:陳誼謙)

  65歲的廖明煌醫師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從事電腦程式系統的研發工作,曾負責許多上市公司的高可靠性系統,但規模越做越大後,發現最複雜的系統是人體。因此在1999年開始學中醫,進行中醫醫治的廖明煌醫師從事20年來,認為「教育病人使他們能夠覺察身體的微妙變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廖明煌醫師表示,在望聞問切的診療過程中,要把心清靜下來,帶著無染的心去看診,不帶有任何預設立場,就能覺察病人的身體詳細狀況。而他也把精進自己「清靜」的方法和病人分享。

  中醫廖明煌醫師與牙醫曾婉菁醫師一致認為,有一顆大愛的心,才能讓心「清靜」,而這心念是影響身心靈健康最重要的關鍵。


圖說:中醫廖明煌醫師(左)與牙醫曾婉菁醫師(右)互為醫病關係,一致認為:有一顆大愛的心能讓身心靈健康。(攝影:陳誼謙)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人醫會成員都有一顆奉獻的心,人醫年會透過交流,希望每次義診活動都有良好的規劃、效率,讓每一位成員的良能能發揮到極致。


圖說:人醫年會透過交流,希望每次義診活動都有良好的規劃、效率,讓每一位成員的良能能發揮到極致,圖為牙科座談合影。(攝影:林家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