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優雅慢老 遠離失智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8.01 00:07

撰文/呂文蘭、郭金桃﹝雪隆甲洞報導﹞
攝影/劉美賢、李國強

◎ 老,只是一種態度

“輪椅VS腳踏車,您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用怎樣的輪子?”

持有臺灣國防醫學院學士學位及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的羅慶徽醫師表示“在臺灣,人在過世前的七或八年,不少是需要靠輪椅的,如果希望可以陪著小孫子或喜歡的人一起踩著腳車度過老年生活,那現在就要努力地準備了。”

決定一個是否老化的並非年齡,而是心態。

臺灣中部小鎮1919年出生,年逾百歲的慈濟志工蔡寬,每天保持開朗的心情,定期從事志工活動,不只能九十度彎腰做拉筋運動,還“活到老、學到老”,外,學習看電子書。這種保持精神不老的心態讓羅醫師另眼相看。

羅醫師引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人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

同樣七十六歲的A、B兩名婦女。 A太太患有三高,定期在醫院會診,日服五種藥物,但每天都快樂出門與朋友聚會,也參加社區志工服務;B太太有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定期在醫院複健,日服一種藥物,但因害怕跌倒而足不出戶,接受社區志工服務,每天的生活鬱鬱寡歡。因此,一個人健不健康或活多久,不是由身上有幾種慢性病主宰,而是心態的問題。

“優雅慢老”是形容人可以老,但一定要有自己生活和獨立的能力。有些人會想,如果我不會生病,那有多好,但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我們買了一部車,用了二十年卻還奢望它的功能、性能還跟新車一模一樣。所以,羅醫師呼籲,從今天開始都要接受自己變老、體力變差、生病的事實,但要過得有尊嚴,這也叫著活躍老化,和 證嚴上人說的“老有所安,更有所用”相同。

◎ 尊嚴、活躍、健康的生活

和生病相比,影響人的存活率是失能(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而失智是造成失能的首要原因。

在臺北出生的百歲人瑞醫師田中旨夫在三十八歲患上肺結核、七十歲腦溢血和八十五歲感染非典型肺炎(SARS)。從重重鬼門關走一圈回來的他,在九十歲時罹患肝癌第四期,動了手術出院後,第一時間就是做運動。

有人問他,為何不休息?他回應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如果休息就會躺在床上,永遠爬不起來了。”因此,生病了也要想辦法讓自己有尊嚴,讓自己有用地活著。

如何做到優雅老化呢?

第一,要有好習慣;第二是,疾病和營養方面的管理,而第三則是“三動”,即為運動、腦動和互動。

西方有一群修女在過世後,解剖發現她們的腦部結構早已呈現失智和憂鬱症的現象,然而在生前她們是完全正常的。醫學界的結論是,修女們都要寫自傳,寫得越複雜、越有結構就越不會失智,加上她們的生活非常規律,與外界也保持一定的互動,是優雅老化的例子。

英國著名的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曾為群眾講一個笑話,獲得熱烈的反應後,之後他多次重複同一個笑話,直到觀眾再也笑不出來時,他說了一句寓意深長的話:“你們好奇怪耶,高興是高興幾天,難過卻是難過一輩子。”羅醫師說,“所以,我們要學上人常說的:前腳走、後腳放—對你不好的人不值得你一直記得他。”

◎ 失智是首要造成失能的主因

羅醫師接著表示,一項資料顯示,在臺灣,每五人就有一人會中風,50%患者在半年後無法自理;五年後25%患者會有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腦中風的危險因數是體重過重、高血壓、抽煙習慣、糖尿病和心房震顫,而最後一項—心房震顫是讓患者增加五倍中風風險的主要原因,進而造成失能。

如何早期偵測心房震顫?羅醫師建議每天量血壓時,觀察是否出現脈搏不規則跳動的情況,或者使用“智慧運動手錶”來做非連續性的心律監控。再者,在經濟許可之下,也可以考慮找自己信任的醫師進行連續性的監測心律系統檢驗。癌症也是一樣,提早和頻密的檢查可以提早發現問題。

◎ 老人要三動 運動、腦動、互動

除了大多數人熟悉的營養資料,羅醫師還特別提醒,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普遍缺乏的微量元素如維生素D、B12和鈣,需要想辦法去補充;素食者的蛋白質則可以攝取自豆製品,如豆干、豆包、豆漿、毛豆或牛奶等等。

長者慢性病的管理,不能用要求以一般年輕人的標準來進行。比如生活功能不同,控糖的目標也不一樣。七十歲的老人,如果過度嚴厲控糖,也有死於低血糖的風險。

認知衰弱和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比患有身衰弱症的老年人較易死亡。

所謂“身體天天活動,腦力天天活絡”,有許多高齡長者,天天在做環保,與人接觸、互動,將生命的方向掌握的很精准,生活過得很扎實,身心都很健康。

羅醫師舉例,倫敦計程車司機在考取駕駛執照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他們必須要記住很多地點,並且知道這些地點之間最直接的路線。在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民眾,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Hippocampus,人類大腦中參與學習及記憶的區塊)體積較大,至於更有經驗的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體積又更大。這印證了每一個人的腦神經具可塑性的說法。

學習新技能對大腦的影響比重復舊的技能來得大,而有些人退休後迅速老化、失智,就是因為太孤單,沒有機會與人互動,以致腦部與肢體功能衰退。以“樂觀的心態、做運動、動腦筋、多與人互動”的觀念,即使年華逐漸老去,依然可以擁有活躍及健康的生活。

【以上由TC NEWS新聞中心摘錄】 原文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