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表皮肉垂 西螺跨年 應曉薇

【無神論專欄】國安局出大包重創蔡英文總統選情 總統大選的戰國時代恐來臨

匯流新聞網/無 神論 2019.07.25 10:34

無神論/政治觀察家

台灣政局變化之迅速,讓政治觀察家都跟不上。去年底選舉才大敗的民進黨,在今年初沒人看好蔡英文總統可以連任,但遇到了黨內同志賴清德的強力挑戰,蔡英文總統快速進化成「2.0」版,再加上反送中等議題「助攻」,蔡英文順利地擊敗「賴神」贏得黨內競爭,重拾年輕人支持的蔡英文總統,再次成為2020總統大選選舉中,最有競爭力之候選人。

而剛當選高雄市長,就宣布投入總統大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在面對「除韓粉外」的黨外對手、黨內同志的全面「黑韓」下,展現了超強的韌性,以極大的差距打敗了「所有人都怕」的台灣首富郭台銘,顯示其掌握住藍營基本盤的能力,國民黨內無人能敵。

至於第三勢力中稱王的「白色力量」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從未宣布參選狀態下,且遭到藍綠陣營夾殺下,仍有二成左右基本盤堅定支持,這也一直是柯文哲「沒有宣布不選」的最大靠山,堅定不移的柯粉也讓柯在年底大選中鼎足而三。

• 三國鼎立的總統大選 各擁基本盤就有機會勝選

以上三個主要的候選人,都各有各自基本盤,但也有各自不足之處。蔡英文總統前三年的施政績效,一直都是連任心頭之痛;韓國瑜「失信高雄選民」與「政績不足」也會是吸引中間經濟選民的弱項;柯文哲看似能兩邊拉票,但也有可能兩邊失票,重蹈市長差點失去連任的覆轍;這三人與其輔選團隊,相信內心深處對於能「獨立過半當選」都是底氣不足,沒有把握的。

在原本單純化的三角架構下,綠藍兩邊誰只要能維持住三成五到四成「基本盤」,再靠柯文哲去拉掉對方部份選票,就有機會當選總統;此時誰能穩固住基本盤,誰的當選機率就大,所以各自紛紛「基本教義化」,是合理的選戰策略,蔡英文「猛打中國」,韓國瑜「死抓韓粉」,都是放掉中間選民,鞏固基本支持者之戰略。

至於柯文哲,須仰仗其「藍綠通吃」能力,爭取年輕人、中間選民、淺藍(藍營討厭韓國瑜者)、淺綠(綠營不滿蔡英文者)者支持,先想辦法坐穩第二,再尋求藍綠陣營的棄保,當選機率也不能說不高。

在三強鼎立的狀態之下,其他有意參與總統大位者,如初選失利的郭台銘、年底絕不缺席的王金平,甚至獨派的喜樂島聯盟,在年底大選的空間則相對較低。

• 國安局出包 恐重創「政壇福將第一名」蔡英文總統選情

不過,被民進黨大老林濁水譽為「政壇福將第一名」的蔡英文總統,在最「順風順水」之時,出訪獲得了美國的高規格接待,正待大力宣傳外交突破;而此時在國民黨選出一個被黨內同志稱為「草包」候選人,部份國黨人士對選情一片看衰,聲勢衝到到最高,連任似乎信手捻來,卻出了國安局「偷運私菸」弊案,聲勢頓時急轉直下。

掌管國家安全的國安局,藉由總統出訪「偷運私菸」或許是慣例,但此單位才要修法加強管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卻忽然成為了國內最大的「私菸業者」,再加上「國家航空公司」華航的「掩護」,「上下交相賊」,案情不可謂不嚴重。

以此案牽連之廣,案情之複雜,往上延燒到國安會、總統府,政府一時三刻也說不清楚(或許是還找不到停損點在哪),總統府內「國安會議」肯定「邊抽著菸」,邊抱著頭在燒,只能「交由司法徹查」,但這樣說詞民眾肯定不買單。

無論此弊案是否為藍綠「歷史共業」,但既然在蔡英文總統任內爆發,民進黨肯定首當其衝,責無旁貸,也成了在野陣營的最佳攻防議題;隨著證據的更加呈現,牽連的範圍越大,對民進黨「螺絲鬆了」的印象越深,在回頭想起過去三年的執政,「換蔡」聲浪恐再起,明顯對大選選情造成重大傷害。

• 2020總統大選「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 可能進入群雄割據戰國時代

此案也給了其他有意競逐大位者最佳啟示。台灣政局變化之快,誰都掌握不住,「最有福分」的蔡英文總統瞬間爬升卻也瞬間重創,顯示缺乏「獨強」候選人的2020總統大選,可說是「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這是否會讓其他有意參選大選的候選人決心「拚拚看」,「有拚有機會」,先參選並在選舉過程中「等待良機到來」,畢竟錯過這次良機,下次不知何時,年底選舉成為大混戰。

原本兩強對決,三國鼎立的總統大選,會不會成為「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台灣是否會選出有史以來得票率最低的總統當選人,就讓選民拭目以待。

照片來源:蔡英文臉書、柯文哲臉書、韓國瑜臉書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無神論專欄】不懂初選民調機制 選錯民調操盤手 是郭台銘大敗首因

【匯流民調】第九波3000份完全仿國民黨初選最新民調 韓國瑜領先郭台銘12個百分點 CNEWS匯流新聞網預測韓國瑜將贏得國民黨初選提名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