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繪本。(圖/翻攝自鄭怡華臉書)
作者/鄭怡華
第一次上畫畫課時,她坐在我隔壁,熱心告訴我許多眉角,還挪出空位讓我放東西。歲月微染的華髪,和掛著微笑的圓臉蛋,讓她看來溫柔謙沖,充滿魅力。
兩個月的課來來去去,我們一直沒有機會深談,直到在畫展上,聽到她這樣介紹自己:
「兒子的離世,讓我暫別二十幾年的教職,我透過繪畫來面對死亡的遺憾、思念、不捨、痛苦、不安和自責等情緒。在我畫我話的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勇敢活在當下,透澈人生的禮物與智慧,期許自己繼續創作,療癒並鼓舞悲傷的人們。」
她為兒子做的手繪本,帶著夢一般的粉色系,但首頁的圖說,重重捶了我胸口一記:「當秋風吹起,你漸漸離開我們,落葉不知道,我們來不及道再見。」
悠悠口吻輕盈得像首歌,卻在字裏行間擰出了淚。
後來,我陸續在同學的畫作裏,看到強烈的能量,充滿掙扎與糾結,期待和夢想。有人把作畫當成消遣,有人當成寄託,但有更多人,在畫裏等待靈魂的出現。
「接受痛苦,清醒地接受,是我們這一生,最要珍惜的一堂課,從每個失落,找到最高的恩典。」
深夜讀楊定一博士的文章,特別有感。
作者介紹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