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刷牙時會出現牙刷上沾血、或漱口時出現血絲的狀況,第一個反應就是自己的牙齒或牙齦出問題了,可能是得了牙周病,當然,以國人平均9成患有牙周病的高比例來看,刷牙時流血好像理所當然是牙齒的問題,但如果不刷牙時牙齒或牙齦也會流血,去牙科檢查發現病源不是牙周病,就要當心是不是血液出了問題。
牙齒反覆流血若不是牙周病,可能是得了4種血液疾病
一旦牙齒出現反覆出血的狀況,除了去牙科診斷之外,建議也可以到醫院抽血檢查包括凝血功能在內的各種血液成分與表現,因為有可能是4種血液疾病所引發的牙齒出血。
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與感染相關,是因為血小板破壞增加、血小板生成減少引起的循環性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減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患者因血小板低下導致容易出血或瘀傷,而發生輕微或出血加重的風險也比較高,兒童罹患ITP一般是與先前罹患的疾病或感染有關,通常會在1到6個月內消退,一般而言不需要治療。但如果有大量出血或血小板計數非常低的狀況就需要住院治療。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例即服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製劑(阻止身體破壞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輸血治療」(嚴重出血者)與「切除脾臟」。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AA):
再生障礙性貧血(AA)是各種病因導致造血幹細胞損傷造成骨髓增生不良,再引發外周全血細胞減少的一種疾病,發病機轉包括造血幹細胞數量減少、質量異常的內在缺陷,異常免疫反應損傷造血幹細胞,以及造血環境不良。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與發熱。可以採取幾種治療方式,包括「病因治療」,避免接觸或使用抑制骨髓造血或影響血小板功能藥物或化合物;「支持療法」,包括輸血、輸血小板、 抗感染、造血生長因子;「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治療」,例如給予雄激素、免疫抑制劑(如環胞素、CSA)、抗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如ALG、ATG等。
三、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造血幹細胞的疾病,因為骨髓造血系統的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不能製造有品質的血球,進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就是因為罹患這個疾病而過世的。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好發於老年人,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患者會出現身體虛弱、體力變差,或發燒、反覆感染與出血等症狀。對於低危險的患者,若有血球低下症狀,可透過血球生長激素的賀爾蒙藥物的治療來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或是利用常規輸血來維持足夠的血球量。而對於高危險的患者,則建議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性造血芽細胞(而非淋巴性芽細胞)異常增殖的血液惡性腫瘤,是白血病的一種。其特點是骨髓內異常芽細胞的快速增殖而影響了正常造血細胞的產生,造成周邊血液的紅血球、血小板和正常的白血球下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其症狀包括疲倦、易喘,運動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皮膚和黏膜瘀傷和流血,並容易發生感染,少數的患者會有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及骨髓外組織的侵犯。至於治療方式,使用化療可以讓70%到80%以上的病人得到緩解,再進行鞏固性化療,5年的存活率約40%到50%。而預後不佳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可以嘗試造血幹細胞移植。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