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許士軍:管理教育也要能與時俱進

中央社/ 2019.05.28 18:24

許士軍:管理教育也要能與時俱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528 18:22:51)科技化時代的來臨,企業跟不上?員工擔心會失業?讀了管理博士卻找不到工作,跟不上社會腳步?社團法人管理科學學會名譽理事長許士軍教授說:「其實這都跟管理教育與社會脫節有關。」

「管理」的錯誤觀念

在說管理教育與社會脫節的原因之前,先來談談什麼是管理。長期在教育界服務而具有豐富的學術經驗,曾任教於政大、台大、長庚及美國、新加坡各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許士軍表示,說起「管理」,大多數人第一個浮現到腦海裡的都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單從字面上來看似乎也是如此。「管」有著權威的意思,「理」代表理性,權威+理性正是大部分人對「管理」的理解,但其實這種觀念只適用於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

當時的管理模式多為上對下的命令,員工只需要聽命辦事即可,此種模式較為單純。但是到了21世紀,人權意識提升以及產業性質變化,讓「人才」的意義和過去大為不同,管理模式也自然地不再適用原有之權威模式,而應該轉變成如何引發人的自願效力和合作。

儘管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並且隨著時代的進行不斷的在改變——從一開始的作業性導向、功能性導向、策略性導向到現代的生態合作導向。但無論怎麼改變,管理的「本質」就是「群策群力以竟事功」;也就是如何透過眾人的協力合作以達成任務。在此所稱的任務,幾乎可以泛指人類社會所有營利或非營利的目標性行為。

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

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性,似乎也沒有定論。 所謂科學,是通過驗證所獲得的知識,這種科學知識具有效度和信度,並且有應用上的普遍性。原來這種科學方法只應用在自然界現象方面,但日後也應用到各種社會現象,例如心理、社會、政治、經濟、人類等學科都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等到管理被認為是一種學科後,人類將同樣道理應用於管理這一行為上,企圖從而理解其背後的道理,並整理成所謂的管理理論。

許士軍教授認為,問題在於,管理來自實務,並非一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管理所涉及的對象十分複雜,除了機構內的各層次和不同功能的員工外,還包括外界顧客與競爭者,有極大成份來自經營者的自主選擇與構建,其中還可能涉及道德、價值判斷、政治角力等等原因。人類在做這類決策時,未必是依據客觀事實與理性分析。這種種原因使得所謂的管理理論和實務間存在著巨大鴻溝。

從實務觀點來看,一個管理模式能否產生效果,其間還存在「執行」 上的問題,使得模式的應用,會因時、因地、因人千變萬化。由此可見,管理主要為了解決企業經營上之實務問題,其藝術成分每每大於科學成分。

「管理」之上的統理(governance)

許教授也談到,近世紀以來社會趨向「多元化」,已被認為和民主、開放、創新這些觀念同屬人類社會進步的潮流和嚮往的境界。這些趨勢和潮流,出現在人類社會各種機構中,大到聯合國、各國議會,社團機構、企業組織,以至於家庭組成等等。具體言之,在這些機構中的成員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觀念,變得十分分歧,但是在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下,人們都要給予同等尊重和權利。

尤其進入數位經濟時代,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某些需求,無法依靠一家企業所能做到,這時,有賴企業之間透過各種外包、聯盟、合作方式──如異業聯盟、虛實整合或生態模式以達到協力合作的境界,這種合作不是建立在傳統的組織權力的基礎上,而是經由相互溝通、協調、交換之類程序,這種合作方式已非傳統的管理所能為力。

試想,在管理上,如果不同機構間充斥著不同價值觀念,將如何進行具體而有效的合作?使得達成共識構成管理的先決條件;有了共識,然後才談得上發展願景,選擇策略,以及規劃和組織等等。換言之,在這情勢發展下,在傳統的管理之上還要建立共同接受的目標與價值觀念,構成管理的先決條件或前提,一般稱之為「統理」。統理和管理的區別,即在於前者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形成處理分歧的多元價值以達致共同目的的機制,而管理則是秉承這種目的並予以有效達成的做法。

管理教育要與時俱進

曾參與臺灣公、私立大學多所企管院所之籌建,堪稱臺灣「管理教育之父」的許士軍教授認為,當前臺灣的管理教育與社會出現了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出在教育沒有和現實結合。譬如說在工業革命初期,大多的管理教育都著重在效率管理模式上,重視歷史數據和理性分析,不但趕不上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動,更限制或剝奪了個人創造力發揮的空間,以及推動他們創造力的熱情與成就感。事實上,今後的管理,應以「創新」取代「效率」,成為管理的主軸和使命。

創新所需要的,不是技能專精,而是任務整合;不是對員工嚴密監督,而是賦予他們自主與負責的精神;不是經由層級結構指揮人員照章辦事,而是經由一個具有學習能力與團隊精神的社群網絡。

最後許教授引用了美國史隆學院院長David Schmittlein所說的「未來管理的新典範」為本次訪談的結語,那就是:「以創新管理取代效率管理,以自主化管理取代制式化管理,以邊做邊學取代謀定而後動。同時,要結合國際視野與在地價值,取代集權或放任式管理,並以永續管理取代股東最大利益」。

訊息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493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