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為愛而生3-3】醫療介入、觀念落後 仍需進步的台灣「生產環境」

匯流新聞網/紀 沈廷 2019.05.24 16:25

匯流新聞網記者紀沈廷/台北報導

2003年,一篇《台灣女人,妳為什麼不生氣》的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文章中針對台灣過度醫療化的生產環境,大肆批評了一番,有人認為文章內容過於偏激,卻也有媽媽們支持文章中的說法,到底現在的台灣生產環境究竟如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台灣生產環境的現況。

生產照護的國際趨勢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主張「正常化生產」,WHO表示,由於文化風俗的不同,全球各地對於正常自然生產的孕婦照護也會完全不一樣,但對於產科各種常規作業是否有必要性的建議,則不該以國家或地區性來區分;童年,美國也成立該國第一個倡導改善母嬰服務的組織「促進產科服務聯盟」(CIMS),該聯盟提出母親親善生產的十大措施,建議以科學實證的方式進行母嬰照護,避免過度醫療的介入反而導致母嬰的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常自然照護作業規範

WHO針對產科常規作業進行了四大分類:

(一)被證明有用而且應該被鼓勵:
在待產及生產期間,能由嘴巴補充液體
間歇性監測胎兒心跳
在待產及生產期間,產婦能任意擺動姿勢及隨意移動
在生產時鼓勵不採取仰臥姿勢
在生產時,給予非侵入性或非藥物性的減痛方式,像按摩或放鬆技巧
儘早讓母親及新生兒有肌膚上的接觸,並於產後一小時內指導餵食母乳

(二)有害、沒有意義,甚至該被淘汰
剔除毛髮
灌腸
靜脈注射
採用仰臥式待產
在生產時,將臉朝上、平躺並將兩腳抬高
在第三產程時,口服子宮收縮劑藉此預防或控制出血

(三)臨床仍有不確定,但應該謹慎注意
在第一產程就給予破水
生產時對於子宮施壓

(四)被認為經常使用不當
剪會陰
待產時,對於食物跟液體的攝取有所限制
無痛分娩
使用藥物進行催生
在子宮頸全開或快要全開時,即使孕婦未想用力,卻仍鼓勵孕婦用力
導尿

▲台灣的生產環境,即使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仍有不少空間仍有待孕婦、醫護人員及助產士一起協力改善。

在WHO及歐美的生產意識相繼抬頭後,溫柔生產的風潮也漸漸席捲全球,這股潮流也吹到了台灣,但有專家坦言,台灣除了是助產士最少的國家,就連生產醫療體系也與國際實證醫學不符合,觀念也落後國際。根據資料顯示,台灣剖腹率在WHO的統計下,以中國最高,將近60%,拉丁美洲則在50%以上,英國28%、美國31.1%,台灣則與英國及美國較為接近。

在台灣,大部分仍以醫生作為生產的主導者,但在歐美則是以助產人員為主導,而台灣之所以走至今天的生產模式,有專家認為是因為國家政策導致醫療分工失衡,無論醫療政策或醫療給付都不存在鼓勵助產人員的價值,讓多數能幫助生產的人員無法發揮功效,醫生取代了助產士,連帶醫生過勞,也由於醫療保險的關係,導致生產過程中不會有過長的產程,產婦無法獲得最佳的照護與陪伴,也進而浪費許多不必要的醫療資源。

那麼,當生產環境不如想像中友善,身為產婦的主角,該如何自保呢?

(一)主動學習知識
(二)找到願意支持妳的醫生或助產士
(三)別太早去醫院待產
(四) 盡量表達妳想要什麼,而非不想要什麼

依照台灣現況,或許應該考慮生產應該由助產師及醫療團隊共同進行照護,除了延長醫師生涯的壽命,還能減輕國家經濟效益成本、發揮助產師的功效,讓產婦及嬰幼兒獲得更好的照顧,藉此創造台灣更優質的生產環境。

照片來源:Pixabay、Pexels、Unsplash、《祝我好好孕》粉絲團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為愛而生3-1】因未知而恐懼 從紀錄片《祝我好好孕》談「溫柔生產」的自我選擇

【為愛而生3-2】以前的「產婆」 現在是溫柔生產的關鍵:助產士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關鍵字:

WHO 孕婦 生產環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