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探索中華古典博物學 兩岸學者齊聚臺北大學

中央社/ 2019.05.22 09:57

探索中華古典博物學 兩岸學者齊聚臺北大學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522 09:55:23)匯聚兩岸博物研究與文化資產學者研究成果,國立臺北大學與政治大學、嘉義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攜手,5月23日將共同舉辦「中華古典博物學與文化資產論壇」,會中並將發表《中華博物通考》叢書。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長賴賢宗期待藉此提升學術界對文物與文化資產的重視,更藉兩岸交流促進學生就業與專業深造機會。

賴賢宗去年拜訪山東師大文學院長楊存昌,確立雙方交流計畫,同時獲邀參與《中華博物通考》編輯團隊,擔任副主編並負責《宗教卷》審稿。《中華博物通考》為山東師大發起的出版計畫,目前已完成初稿兩千萬餘字、圖錄三千幅,預計分36卷出版,其中《教育》、《宗教》、《飲食》、《珍寶》、《文具》首批五卷已印刷完成,23日正式在臺北大學發表。

《中華博物通考》主編、山東師大教授張述錚表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但除了大家熟知的「四大發明」,還有更多民俗與文物寶藏,但過往受儒學、科學等學科傳統影響而較不受重視。探究歷史,中華古典博物學應是與傳統儒學並行的獨立學科體系,以中華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博物為研究主體,探索博物本體和名類的淵源、流變,了解「物」的本體之外,更能體現博大的天人視野與民胞物與情懷。

張述錚舉例,根據西漢《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再參考東漢學者注釋,可知漢代記載的「金目」可說是現代眼鏡的始祖,推翻明代以為眼鏡為來自泰西舶來品之說;又如宋代詩作提到「飛機」且描述有鋒有輪,但與今日的飛機究竟有何區別?...這些都是中華古典博物學者關注的內容,也是博物學者的使命。

從古卷中看到更多博物價值與文化資產,《中華博物通考》叢書發表外,兩岸學者也將在論壇中分別發表12篇論文,範圍涵蓋中華古典博物、出土文物、傳統花藝與美學、太極拳法等研究成果。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4510.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