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南澳朝陽社區多客移民 溯源日據時代

客家電視台/ 2019.05.14 00:00

【陳沿佐 徐榮駿 宜蘭】

曾經有人形容,客家人是來自山的民族,但其實台灣有些客家人,也是選擇依海而居,在宜蘭大南澳地區的朝陽社區,就是其中少數靠山吃山,也靠海吃海的客家社區,這裡的客家人,最早是從日據時代,從桃竹苗一帶,來到這裡焗腦,但之後隨著產業變遷,不少居民選擇到海上討生活,接下來看我們,從今天開始,為您製播的「海客紀事」專題報導,看看這群靠海吃海的客家人,如何與海共生存,發展出特殊的海洋客家文化。

早上7點不到,碧海藍天一片晴朗,原本空無一人,寧靜的宜蘭南澳漁港,突然熱鬧了起來。

男女老幼拿著籃子,滿心期待在岸邊等待著,大家在等什麼,就是在等大船進港。

漁民豪邁的將才剛捕撈上岸,最新鮮的漁獲直接倒滿一地,大夥蜂擁而上,想買什麼魚,就得眼明手快去搶,這就是南澳漁港,最著名的傳統「搶魚」。

民眾 邱小姐:「桃園楊梅,(妳從桃園楊梅來?)嗯!(跑那麼遠啊?)對!(那妳為什麼特地跑來宜蘭啊?)這個魚新鮮啊!(多久來一次啊?)我一個禮拜可以來最少一次兩次。」

民眾 王小姐:「(很常來這邊買魚嗎?)對,(為什麼很常來這邊買啊?)我們這邊比較新鮮,我們明天廟裡要拜拜、遶境啦!」

一艘艘滿載的船隻,接連回到漁港卸貨,已經討海將近40年的船長李順義,也在隊伍之中。

漁民 李順義:「我是第三代啦,我爸爸也是抓魚的,然後我阿公他是開墾史的時候來的,來這邊做這個樟腦油,早期就是來這邊,來大南澳這邊做那個樟腦油。」

從10幾歲就開始跟著爸爸捕魚,船上作業對李船長來說,再也熟悉不過,像他這樣的客家移民,第二代及第三代,當漁民在海上討生活的,早年並不在少數。

漁民 李順義:「跟我老爸年輕的時候,他就到我們海岸那個地區,海岸那個地區,早期抓魚是在海岸地區,因為早期大南澳地區的話,一直沒有什麼工商業嘛!要生活嘛!要生活的話,總不能說你不會抓魚啊!還是要去討一口飯吃啊!所以不得不跟人家去去抓魚,就是靠海吃海嘛!靠山吃山嘛!我們客家人就是刻苦耐勞嘛!」

宜蘭朝陽社區的開發歷史很早,從日據時代就有不少,來自桃竹苗的客家移民到此落腳,樟樹採完了就開墾山林改耕田,但農地有限,又不是人人都有田可耕,為了填飽肚子,這群來自山林的客家人,只好放下鋤頭,到海上討生活。

漁民 李順義:「早期我們這邊沒有漁港,沒有漁港的話,那時候說實在是,真的是有一點辛苦啦,有一點心酸啦,那個時候要搶灘啦,然後用那個竹筏後來叫膠筏,那個膠筏跟竹筏的年代最辛苦,因為竹筏搶灘的話,它會碰到石頭啦,還是什麼它會破掉,破掉的話你沒有馬上處理的話,它裡面有含水啦,抬都抬不動 很重,還是硬著,牙齒咬著還是要抬 還是要抬,那個真的是很累。」

捕魚、晒網,更換破洞的魚網,已經成為李順義,幾十年來每天的日常,問他假如能再重來一次,捕魚跟耕田會選哪一個,我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

漁民 李順義:「耕田的話很辛苦啊,做一做要是天氣不好,颱風來了還是怎麼樣的話,農作物又泡湯了啊,又要吃地瓜了,所以我們喜歡抓魚的人,就是這樣子。」

捕魚是件粗重活,不過李順義笑著說,現在不苦了,海洋客家的這段歷史,也被鹹鹹的海風,漬成鹹中帶甜的甘味人生。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