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為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帕金森氏症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帕金森氏症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若確診帕金森氏症,對個人與家庭的衝擊都是一大衝擊。
「據統計,超過4成(43%)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說明,憂鬱的症狀多發生在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時期,除了與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有關外,更因多數患者一開始對帕金森氏症都不瞭解,確診當下震驚、害怕等情緒交雜,再加上社會、家庭不理解等外在賦予的壓力,更容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中,進而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起一般帕金森氏症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勿輕忽帕金森氏症初期徵兆
帕金森氏症的腦功能損傷為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有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帕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包括了嗅覺出現異常、情緒管理異常,甚至還包括憂鬱症。吳瑞美指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了3倍。
吳瑞美也呼籲,切勿輕忽帕金森氏症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調整心態以及生活方式 延緩疾病進程
「如果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最重要的是患者要趕緊調整心態,接受並面對疾病。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的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患者毋須擔心,」吳瑞美提到。
現在已有多種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
吳瑞美建議,患者平日只要按照醫囑服藥,就可以控制好病情。她也指出,有運動習慣的患者,疾病進程比較慢;飲食方面可以盡量採取地中海飲食,較有利於身體健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