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最新民調:賴清德2020仍居領先態勢 柯文哲開始被邊緣化 

匯流新聞網/胡 照鑫 2019.03.27 12:04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台灣制憲基金會今(27)日公布最新兩岸關係、國族認同、制憲與2020總統訪初選評估民調發布記者會。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認為,這份調查結果看到支持民進黨的人回來了,以台灣政治正常化來看是非常好的發展,給國人非常大的希望跟安心,希望台灣民主政治繼續發展。

辜寬敏同時透露賴清德宣布投入民進黨總統初選前,還特別打電話給他。辜寬敏表示,之前就知道賴清德準備選總統,但是意外的是賴清德還在電話中特別請託,希望辜寬敏「不要批評蔡英文」。

辜寬敏表示:「賴清德人格可以相信,如果當選總統的話,會在蔡英文任期內給予支持,不會讓蔡英文成為跛腳總統。」

根據最新調查顯示,49.8%民眾對於蔡英文在去年九合一大選後的表現不滿意,與今年一月調查相比,民眾總統的滿意度及不滿意度皆下滑2至3個百分點,對於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表現,37.9%感到滿意,不滿意為42.2%。

在2020總統大選仿初選議題上,從民進黨內互比來看,賴清德以47.7%的支持度贏過蔡英文32.7%,從歷次民調數據也發現蔡英文支持度較上次增加8個百分點。若以國、民兩黨人選兩兩相比來看,韓國瑜以43.9%勝過蔡英文的40.9%,賴清德以43.7%勝過韓國瑜的40.9%。

若2020總統大選柯文哲參選,本次民調顯示對比組合為韓國瑜(31%)、柯文哲(30.9%)及蔡英文(29.4%)將呈現三強鼎立狀態;另一組合賴清德(32.1%)與韓國瑜(31.6%)、柯文哲(28.1%)也呈現微妙態勢。

本次民調整體來看,2020如果由賴清德代表民進黨參選,勝選機率較大。

對於民眾對民進黨初選的看法,73.3%民眾認為賴清德參加民進黨初選是民主展現,12%認為是破壞黨內團結;對於民進黨現階段最被詬病的問題,25.2%認為是改革不力,22.7%為台灣主體方向不明確,還有22.6%認為少數派系壟斷資源。

在國族認同調查上,34.1%認為中國對台灣友善,50.6%認為中國對台灣敵對,36.3%民眾表示對中國無感,83.1%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10%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制憲及兩岸議題方面,66.5%支持重新打造一部符合台灣現況的憲法,79.2%民眾認為兩岸是「兩個國家」,56.2%對於台海兩岸偏於維持現狀。如果兩岸不能維持現狀,62%民眾支持「獨立成一個國家」。

最後,調查也詢問民眾認為台灣面臨的最大危機,22.4%認為「面對中國威脅,國人沒有保衛台灣決心」,20.6%「中國介入台灣媒體」,17.5%認為「國民黨與中國合流,犧牲台灣主權。」 

台灣制憲基金會民調委員會召集人李明峻表示,賴清德投入民進黨黨內總統大選初選,鼓舞綠營士氣,綠營支持者信心大增,造成賴清德與蔡英文的聲勢均呈現上揚趨勢。

趨勢民調總經理吳世昌分析認為,對比民調上賴清德仍領先蔡英文,但領先幅度不高,有被追上可能。整體來看,不論是在一對一或三足鼎立的狀況,賴清德都較蔡英文有較高的贏面,有機會打贏大選。

吳世昌指出,民進黨黨內協調以「對比」為主,協調不成改採「互比」,目前看起來蔡英文不見得必敗。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認為,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蔡英文出現更多接地氣的做法,滿意度明顯增加,再加上蘇貞昌對於豬瘟、同婚、九孔等議題都採取積極、穩健,對中國打壓也展現強硬立場,對總統滿意度回升有相當大的助益,蘇院長對小英總統來說可說是神救援。

2020大選部分,范世平觀察發現,賴清德看來還是民進黨當中最強,跟韓國瑜相比贏3%,但是對上蔡英文沒有出現懸殊勝出,顯示蔡英文沒有這麼弱,賴英德對上韓國瑜也沒這麼強,差距不如外界想像這麼大。另外,三角督局勢都在誤差範圍內,可以看出柯文哲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執得觀察。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表示,本次調查結果整體趨勢跟過去調查相仿,但是國人對中國友好與否的看法,這次調查發現認為中國對台灣友善增加5.9%,有可能原因跟蔡英文就任之後,中國強力打壓台灣行動,過去幾個月戰場轉換,從外交打壓到選舉操弄,是相當值得關注個趨勢,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會,可能就發生在2020大選過程中。

本次民調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執行,調查時間為3月21日至23日,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法,共完成1,072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賴清德宣布參選贏面大 智庫最新民調領先所有候選人

民進黨中生代全面接班?學者專家呼籲內閣必須提出新布局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