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龍肚人以農為本 尊重土地價值教養下一代

客家電視台/ 2019.03.18 00:00

【曾宏智 高雄美濃】

茶頂山下的龍肚庄,從清朝時期就有「第一米倉」的美稱,但對在地人來說,農村是生產糧食的基地,文化累積的場域,更是母語在生活應用的最好環境,面對農業不是主流的事實,有數百年歷史的龍肚庄,還是有一群人以農為本,用尊重土地的價值教養下一代。

茶頂山下的龍肚庄,在清朝時期有米倉的美名,這個以農為業的庄頭,養育一代又一代的龍肚人。

學校的矮牆外,家長放下手頭的工作,準備接孩子放學,今年近70歲的張喜禎,一家四代人都是龍肚國小的學生,每天準時接送的長孫,還是比他少好幾十屆的學弟,這種即是學長又有親人血緣的關係,在龍肚庄處處可見。

美濃居民 張喜禎:「我的大孫子,從一年級載到現在五年級了,我是張鈞洋的學長,也是他的阿公,希望他未來比阿爸、阿公,曾祖父還要好。」

回家的路上,張鈞洋坐在阿公的摩托車上,祖孫兩人緊緊依靠,享受一起回家的時光,吹著舒服的風,看著隨四季變化的風景,對許多住在農村的人來說,這是不用花錢就唾手可得的幸福。

美濃區龍肚國小學童 張鈞洋:「阿公載我們上課,還有回家,我看到很多的番茄還有稻子,和都市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在都市讀書會看到很多房子,沒有看到一些植物。」

農業,是一種溫馨的接送,農業,也可以是一個家庭價值的養成,假日午後,羅紫筠、羅紫渝兩姊妹,蹲在田裡幫忙採辣椒。

羅家小姊妹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心甘情願幫忙農事,但透過每一次的勞動,練習身體與土地互動,漸漸也從中體會,父母為這個家的付出與辛勞。

美濃區龍肚國小學童 羅紫渝:「這個紅色的可以採,像這種綠色的就不能採,還有裂掉的不能採,(為什麼不能採),因為像這種壞掉的,就直接放在地上不能出貨。」

美濃區龍肚國小學童 羅紫筠:「心裡就不甘願,然後一直在想,同學他們都這樣子,然後我們就一直在田裡幫忙,(那現在呢?)現在就是比較甘願,因為可以知道爸爸媽媽的辛苦,就可以幫他們,(那妳覺得爸爸媽媽,最辛苦的地方在哪裡?)就是因為我們每個禮拜只來一次,可是他們卻有的時候必須要天天來,然後頂著大太陽。」

小孩是父母心頭肉,這種關愛沒有城鄉差距,對羅家來說,把小孩帶進田裡,是要透過實際勞動了解賺錢不易,這決定和家庭經濟狀況無關,而從土地連動而起的教養,讓一家人感情更加堅固。

龍肚國小家長 張貴茹:「這份農事就是我們家的收入,變得也是經濟方面,也就是我們全家都應該一起付出,我覺得應該讓她們覺得,她們也要一起為這個家付出這樣子,我覺得孩子應該就是要,讓她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對啊!以後把她丟到外面去,就比較不怕她在外面吃苦。」

在農村生活、靠農業為生,以農為本的生活模式,把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更有溫度,在校園的百年老樹下,在學童的歡樂嬉戲聲中,一種從土地而起的學習,看到不一樣的農村價值。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