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尚德長住人口僅剩百餘人 台東最小村落

客家電視台/ 2018.05.22 00:00

【陳君明 台東東河】

位在東河鄉泰源盆地內的尚德村是台東最小的村落,雖然人口曾高達2千多人,但如今長住人口卻僅剩100多人,而尚德村內的七塊厝及銅礦聚落,在民國50年代曾因為香茅產業,吸引許多西部客家人聚集,並成為東海岸少有的客家庄,但民國70年代後工業發展,這群客家人又紛紛移回西部,目前七塊厝及銅礦,僅剩下零星幾位客家人,成了「消失的客家庄」。

台東縣東河鄉的泰源,北源、尚德等三村,位在東海岸山脈,不靠海的泰源盆地內,又被稱為「洞內三村」,由於地處偏遠,產業又僅有農業,導致青年人口大量外移,目前洞內三村以老年人口居多,北源或尚德甚至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

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村長 李重民:「那個年輕族群很少,你沒有看到新婚要在這裡,要待產的,沒有看到過。」

而洞內三村裡,又以尚德村人口最少,在籍人口雖有300多人,長住人口卻僅有百來人,散村的尚德又分為,前寮、五塊厝、後寮、七塊厝,烏心石、十塊厝、銅礦等聚落,而七塊厝及銅礦是尚德村,早期客家人最密集的聚落。

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前村長 張發仁:「香茅價格很好,跑來這(七塊厝)開墾,不用錢,開墾的地就自己的,就開始種香茅。」

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村民 李清亮:「(友人)回到故鄉(苗栗),就跟這些鄰居說,這邊(銅礦)很容易生活,就跟鄰居一起過來,那時候就是53、52年就過來,到現在,就陸陸續續,我們苗栗客家人就來到這。」

13歲就跟著父親,從苗栗到海拔400多公尺的銅礦山區,開墾種香茅的李清亮,是台東知名的有機農場主人,每日他都會到土地公廟「靈福祠」上香,這座土地公廟是銅礦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牆壁上在民國55年建廟時,留下的捐款名錄,超過9成都是客家人。

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村民 李清亮:「像是李金球、溫炳妹、黃錦來這些,大部分都是客家人,這有好幾十個名字,就只有4、5個是河洛人。」

好景不常,香茅產業並沒有維持多久,爾後雖然改種柑橘、梅子等,也都曾風光一時,但隨著西部工業發達極需人力,民國70年代末期,銅礦的住戶就像早年,呼朋引伴到此開墾那樣,又紛紛搬回西部,如今銅礦地區,僅剩李清亮一戶客家人。

台東縣東河鄉尚德村村民 李清亮:「回去(西部)以後,說一個月賺有2、3千元,那時候錢比較大,那時候70多年的時候,就回到(銅礦)這裡跟大家講,工業起步時,就這樣互相邀 就全部去,回去(西部)以後再回來,大家又問說好不好 說好,就這樣一直搬回去,2、3年就搬光了。」

不僅僅是客家人,尚德村其它聚落,無論是河洛或阿美族,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紛紛搬到西部都會區,村內原本的3所小學,銅礦分校、七塊厝分校陸續廢校,連尚德國小也在13年前廢校,尚德村也成為台東最小的村落。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