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台灣年輕人肌弱不振 完敗歐吉桑

大成報/ 2018.05.04 09:28
【台北訊】有一種「瘦」,叫做「假瘦」!率先於2017年,將「肌少症」評估列入自費健檢項目的創健預防機構,發佈最新研究報告中顯示,30歲以下肌肉量明顯不足者多達3成,成為肌少症的潛在族群。其中,男性30歲以下有33.8%,遠高於男性60歲以上的21%;女性30歲以下為32.7%,也明顯高過女性50~59歲的21.8%。

院長陳建志表示,原預期肌少症發生率與年齡呈正相關,統計結果卻發現,年輕族群「肌少症」發生率超乎想像高,看來肌肉量不足的問題,並非老年人專屬,國人在關注儲存骨本之外,應全面重視並推廣肌少症的檢測,很多人知道自己的體重、BMI或體脂率,卻不見得清楚有多少肌肉。文獻報告顯示,人在30歲以後,即使體重或BMI不變,身體結構組成也會逐漸改變,最明顯的差異在於「脂肪逐漸增加、肌肉逐漸減少」;30~60歲間,人體每年約減少肌肉0.5~1 %;60 歲以後,更以每年1~2 % 加速流失,流失部位以下肢的肌肉最多。

「肌少症」患者外觀看起來可能跟常人沒有兩樣,卻容易有行動靈活度下降、體能肺活量變差、基礎代謝率減少、免疫抵抗力衰退,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果一般人在中壯年時期沒有及早因應、存夠肌肉的本錢,一旦步入老年,因肌少症導致上述狀況的發生機率就會逐年昇高。

「肌少症」是新興的醫學名詞,國內外相關研究不算多,且研究的對象以65歲以上老年族群為主,但,「肌少症」是不是老人的專利?發生機率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愈來愈高呢?

創健預防機構團隊耗費1年時間,收集男性981人、女性1031人,年齡層從23歲~79歲,總計2012位受檢者;使用Inbody 720生物電阻分析儀及電子式手握力器(TTM-YD, Tokyo, 100kg)檢測,並依據 2013 年亞洲肌少症工作群組(AWGS)的定義為診斷標準。

陳建志院長指出,「肌少症」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還攸關未來長照的潛在負擔。這項研究的結果頗耐人尋味,為什麼肌肉量不足的發生率與年齡不是成正比?這個報告不僅值得國人關注,陳建志院長更呼籲,公共衛生醫療應該一起研究與探討。

圖一:創健預防機構發佈最新研究報告中顯示,肌肉量不足並非老年人專屬。(創健預防機構 提供)
圖二:2013年亞洲肌少症工作群組(AWGS)的定義。(創健預防機構 提供)
圖三:陳建志院長建議,國人在關注儲存骨本之外,應全面重視並推廣肌少症的檢測,並從40歲前開始,加強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且接受規律的運動及肌力訓練。(創健預防機構 提供)

熱門關鍵字:

消費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