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是一種愛的表現」
想到巴西嘉年華,你想到什麼?色彩斑斕,絢麗狂歡,熱鬧氛圍,這是個大家盡情享受的時刻?
「該去巴西嘉年華看一看,」問及褚士瑩推薦的此生必遊景點,他這麼說,「一般人對嘉年華的印象都是歡樂,但巴西嘉年華其實是貧民窟的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訴求。」原來,巴西的貧民窟都有一間森巴舞學校,他們密集排練嘉年華舞蹈,表演主題可能關於黑道、犯罪、黑奴所受的不公待遇…等等。「台灣也有很多對社會的訴求,但大部分都很悲情,看看巴西嘉年華,他們反而是用一種歡樂的形式,還滿值得去看的。」從2001年開始,褚士瑩每年都回到里約,「外國人甚至可以買門票,參加森巴學校,和他們一起在嘉年華會上表演。」
每個月,褚士瑩為了工作而“移動”至十多個不同的國家。「有人說,人生就是一趟旅程。我反而喜歡把每天都當作一場小旅行。你的人生不一定只有在出國的那兩三個禮拜、一個月玩的時候才算好,把每天的行程轉換成一趟小旅行,累積起來,那麼人生就真的是一場『大旅程』。」
但旅行並不是萬靈丹,「很多人認為旅行會把一切都變好,事實並不是這樣。」舉例而言,褚士瑩提到台灣人對於生活環境的態度。「很多人出國到了瑞士,說國外風景好漂亮、環境好棒,但回來台灣後,還是過著亂糟糟的生活,對自己身邊環境也不愛護。他們沒有想過,為什麼瑞士能有那樣優美的環境?台灣的自然風景並不輸給其他國家,只是我們沒有讓『她』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褚士瑩用理性、冷靜的口吻,訴說他對家鄉台灣的感懷。「我們很多的『愛台灣』都流於鄉愿,我覺得『景觀』其實就是一種愛的表現。」出國一趟,看見什麼好的、美的事物,要有能力將那份美好帶回台灣,或是帶回自己的生活中。如同「很多人嚷著要拯救世界,但沒有人要幫媽媽洗衣服」一樣的道理,我們都有能力改變,讓一切變好,只需要從小處著手,一人付出一點,累積起來就能造福整個大環境。「我們總是重實用大於美觀。出國看外面的世界,回到台灣後可能你將來當了大老闆,要蓋工廠,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既使鐵皮屋方便又便宜,你也不要蓋鐵皮屋。」那份對台灣的愛,是可以透過不同形式傳達的。
身體出國,腦子沒出國
很多人認為出國只是單純的獲得、拓展國際觀,相反地,褚士瑩說:「出國是在幫助我們重塑世界觀。看看同一件事,別的國家的人是怎麼想。」當台灣的年輕人糾結於該選擇穩定收入的工作,還是喜歡的工作時,「一樣的問題拿去問德國年輕人,你會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你在問什麼。因為對他們而言職業是真正地無貴賤之分,沒有藍領白領的區隔,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追求的是“高專業性”,我們都忽略了其實只要你喜歡、願意投入,自然就會成為專業,只要你夠專業,那薪水自然就會高。但是在台灣,我們還是根深蒂固地被工作場域所限,只要是坐辦公室的,不管什麼工作,都比在外頭曬太陽、付出勞力的工作來得高尚。」
「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大,盡量不要讓已知的小世界變成阻止我們瞭解更大未知世界的最大敵人。」
不鼓吹出國這項風潮,褚士瑩透過新書破解一般人對於出國的迷思。「身體出國,腦子卻沒出國。」是褚士瑩在新書《比打工度假更重要的11件事》裡開宗明義點出的一項“大眾盲點”。「如果觀念沒有改變,看世界的高度沒有提升,那麼就算完成了單車環遊世界,也不過就是『去騎腳踏車很久』而已,而不是『一生一次的壯遊』。」出國並不是拿著一把尺,走到哪都用自己固有的價值觀來衡量所見的人事物,那麼回國後,依然說不出個所以然,自己到底哪裡改變、獲得了什麼。
「如果還來得及的話,我會建議三十歲前去一趟打工度假。」除了訓練獨立自主,褚士瑩於訪談中堅定地說:「走出去,與人接觸、了解一個陌生的地方,你就會知道『原來別人的人生是這樣子』。」踏出舒適圈,去擴大和衝擊自己的思想格局,會發現自己的世界可以更寬廣。
然而,出國無法保證你將來的成功或順利,讀褚士瑩的書,他扮演的是引導我們尋找答案的角色,並非是直接告訴我們公式的老師。畢竟,我們都知道人生有太多未知數。
不局限於自己的專長
「我很不喜歡有人說:『這就不是我的專長,我絕對做不來。』」身為國際NGO工作者的褚士瑩,也是發展中國家偏遠地區的“輔導老師”。「我到緬甸俗稱金三角的地方,那裡的人為了供應毒品鴉片種罌粟花,但我們輔導他們轉種有機作物。我一開始也不認為自己有辦法務農,因為我對農事一竅不通。」說著說著,依稀能聽見褚士瑩心裡的一絲感慨,「台灣也是以農立國,我們拋開農業世代也不過是不久之前,但現在台灣人和土地很不親…透過這次的工作,我覺得我找回了那份對土地的情感。」
「曾經有一位NGO工作的前輩告訴我,好的NGO工作者不是『working for』,而是『working with』。」NGO工作者幫助當地人找到資源或是方法,在後續的執行過程中,則是一份互相學習的概念。
對農事都不懂,褚士瑩是如何幫助當地人的?「我們提供他們資源,和他們討論怎麼做,最後還是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如何做最好。」有機農作物引來害蟲,但緬甸是信奉佛教的虔誠國度,認為台灣農民噴灑辣椒水太過殘忍,延長了蟲子們受苦的時間,於是他們選擇使用農藥,但在了解樸門農業後(Permaculture,由英文permanent、agriculture、culture得來,一種“永久農業”,主要精神為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褚士瑩協助他們重建一個新生態圈,「後來他們決定種樹,吸引會吃這類害蟲的鳥,樹底陰涼處提供嬌嫩的青菜葉類生長…恢復自然,成了有層次的生態農業。」
這些故事,是身為資深背包客、公益旅行家、作家的褚士瑩,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褚士瑩的旅行哲學很簡單:「出國是踏出舒適圈的第一步,而你的舒適圈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那麼你的呢?出發前,記得先思考再行動,至於要從何思考起,送給大家褚士瑩的人生座右銘──「成為你想在這世界上看到的改變。」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Gandhi
*馬上獲得褚士瑩《比打工度假更重要的11件事》WOW挖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