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超越圍牆的「校園公共美學教育場」 臺灣校園美感環境再造運動與歐日4國案例文件展暨論壇  驚艷登場

大成報/ 2018.04.10 04:59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為激發地方政府、學校及社會大眾理解校園中美感環境教育營造的潛力,看見國際對於校園「境教」議題所展開的教育政策和實際作為,教育部特別於臺北、臺中兩地舉辦「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與「校園美感環境教育論壇」。而於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呈現的臺中場,不僅呈現多國的「境教」經驗,甚至有實物直接亮相,讓人相當經驗與感動。

教育部是自105年起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辦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協助學校透過環境境教培育師生美感素養。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顏名宏擔任策展人,邀請包括德國、日本、比利時、奧地利等4個國家計6所國際學校,與臺灣執行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6所成果績優學校,合計12所學校共組精彩案例展出。

臺北場展覽已於107年3月25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圓滿落幕,臺中場特地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辦,期待透過場域的文化與設計力量,讓移師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展覽與論壇,更能傳遞環境再造的美學必要性,展覽將於107年4月11日至4月29日間於國際展演館盛大展出。

這次國際文件展定名為「教育!未來﹖Education!Future?」,將介紹國內外學校的設計理念與案例手法,剖析各國政府單位與校方如何創造環境教育精神,並呈現各案例中學校如何融入社區環境,營造跨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校園規劃策略實例,讓校園真正成為「培養公民美學的場域」,落實「境教」精神讓校園成為一座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並實踐可以體驗他人訴說故事的地方。展覽展出內容包括「環境生態」、「對話學習角落」、「人文歷史空間營造」、「學校與社區共構場域」等等規劃設計實例及教育配套課程。

而展覽分為四大主題,包括一、105–107年度校園美感環境專案辦理說明區;二、國際案例展示區:邀請日本、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的傑出案例,述說與展示不同因人、因地而進行思考設計的校園環境精神與場域實蹟。三、國內績優學校展示區:展出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105年度成果績優代表學校,包含來自臺灣東部花蓮、宜蘭、臺東、南部高雄、北部新竹等地的國中與國小,共計6校案例展出。四、綜合案例展示區:展示不同的學校及公園設計案例,介紹校園與社區中美感教育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光的設計、空間的變化、遊戲與閱讀角的運用、指示系統、廁所改造、餐廳、生態結合、校園與社區的關係及跨域教育等。

活動期望將美感教育由教育課程方法,進一步推及至校園「境教」的啟發、並開啟探索思維路徑。讓學校和設計師,共同激盪校園環境規劃的各種前瞻且適性的新觀點,以使臺灣教育相關政府部門、各級學校及觀展大眾,對於校園美感的環境營造充滿更多的期待與想像。為強化環境境教的深入力度,活動同時特別策劃系列論壇。透過臺北場認識國際趨勢,臺中場論壇則將探討臺灣現況。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案例中,伴隨四季與社區步伐的赤足小學校「宮代市立笠原小學」,由於不乏像是手製畢業證書實物來臺亮相,因此十分聚焦。該校創立於1981年,位於氣候和煦、物產豐饒的關東平原中央。校園建築風格以宮代市的舊式山形瓦屋為主,建立一棟2層樓的農村房子,並以「學校即社區、教室即家」為理念,讓孩子能像在家裡一般體驗校園生活。解放空間尤其培養孩子對美感的靈敏度,讓孩子脫下鞋子、在校園內自由奔跑,用雙腳來感受大地,成為全日本唯一一所「赤足小學校」。

而笠原小學整個校園就像是一座龍宮城,隨時等待學童探索,每個角落也充滿各種細節與巧思。例如校園入口的大型浮雕壁畫,述說著校園內充滿各種怪獸,等著與你一同學習;走廊旁的柱子上也藏著各種話語,包含問候語、俳句或英文字母…等等。一到下課時間,孩子們便光著腳丫奔跑出教室,有的坐在走廊上的小屋內聊著秘密、有的坐在如個人寶座般的柱腳凳梯上,更多是在小土丘上來回嬉戲,穿梭在大樹、花園、教學菜圃與動物園之間。上課鐘響,大家依序排隊洗淨腳丫,穿過教室前的玄關、置物小間,準備好學習的心情。

校園的整體空間營造不僅有建築主體,更結合季節變換,依照時序的不同,讓校園中可見到曬稻榖、曬柿子及靄靄白雪的景象。更會在櫻花盛開的春天,全校師生撰寫詩句,懸掛在校舍與操場之間的半圓形長廊上,讓詩句飄揚在盛開的紫藤瀑布之中。透過建築物與自然界相互影響下,讓孩子能從中觀察自然的美感、韻律及變化。

笠原小學建校至今已30幾年,校園與社區雖然都有一些必然的變化,例如周遭的農田少、房子變多、道路拓寬…等;但赤足學校的精神不變,不斷地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農作,營造一所充滿夢想與樂趣的學習空間。

另一所國內案例則來自臺中市的新社高級中學,也讓人嚮往。該校位於以生產精緻農特產、花海著名的臺中市新社區,學校創立於1925年日據時期,為臺灣最早成立的3所農校之1,經過歷年學制轉換,目前除了普通國高中部之外,還有農場經營、商業經營與園藝科等,為第1所增設技術類科的市立技術型完全中學。

這次申請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施作重點,在於把現今校車出入口的大片舊圍牆拆除、向內退縮,進行植樹作業、使營造一個開放式平台。在去除圍牆化的同時,也將校園與社區之間的空間活化,打造一個農商科學生得以向業師實習、實際操作的舞台,用校園開放式的熱情拉近與社區的距離,讓豐厚的校園空間生態、文化、歷史之美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打開的圍牆位於往來市區與東勢的主要幹道台129線(興安路)上,這塊區域為一獨立的開闊空間,在921大地震後曾做為居民的臨時安置所,目前地上仍可看見部分組合屋留下的殘跡。施作的平台與學校的大門之間有一個活動式的矮鐵門,為校車的主要出入口。從入校園後仍需走一小段坡道,才能抵達。圍牆的去除與平台的設置暗示了新社高中位於海拔500公尺丘陵、河階群的地形特色,讓人能較為輕鬆一瞥校地將近20公頃的遼闊意象。

設計師透過觀察在地河階群地形的特色,以鐵工鍛造骨架、鋪設木板而形成的臺階造景,新設半活動式木作造型椅,將漸層、高低錯落的美感融入設計之中,使內外視覺空間開始有對話,未來也可成為教學講台、學生表演舞台、臨時性實習商店,讓通道空間的介面設計更具有彈性。種植肖楠、茄冬或移植該校既有樹種,但可惜樹穴太小,需加強防護避免颱風來臨時傾倒,若規劃讓行人有休憩的空間,樹葉需更為豐碩才具備遮蔭效果。在美感教育學習部分如能從種植、收成、依照時序、物種、色彩排列展示,更是教學的最佳契機。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