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春之當代藝論 複數烏托邦 高美館第5場 非人視域

大成報/ 2017.12.07 05:49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12月10日下午2時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地下樓演講廳,由春之文化基金會與高美館共同主辦,春之當代藝論《複數烏托邦》第五場次《非人視域》論壇將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王品驊教授主持,邀請知名媒體藝術與傳播科技學者邱誌勇教授和藝術家陶亞倫教授發表論述並進行綜合座談。欲參加者,免預約,免付費,下午1時30分開放入座。
**科技時代中「非人觀點」與「當代文化」的關係**
該場探究科技時代中「非人觀點」與「當代文化」的關係,並提出人與影像、與數位科技關係的追問和反思。20世紀的上半葉的兩次大戰崩毀了早期現代性的理想社會想像,過度重視經濟競爭的資本主義成為全面性經濟鎖鍊,現代人被捲入一種都會疏離的「異化」生活樣態。當現代理性成為一種體制性宰制和意識制約,當代哲學開始反思前述的「非人」狀態,以及重思僵固體制下「人」與「非人」的定義。時至21世紀,數位科技的創作也反應出科技醫療、分子生化、人工智慧、VR、3D列印等的急速發展,當代新媒體創作也體現著某種「非人」視域的時潮。
**後新媒體時代的虛擬實境藝術**
台灣新媒體藝術的先鋒,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陶亞倫 教授,以「後新媒體時代」為主題,論述我們正步入「即時五感」媒體的新時代,如果將整個當代城市視為一個巨大的身體,則今日傳媒科技的發展,已讓我們完成了訊息化的世界的五個步驟:第一步:感應器 = 生命的基本形式,如同人體基本構成要素:基因與細胞;第二步:物聯網 = 生命的骨架,使人體的基本輪廓,可以自由活動;第三步:大數據 = 生命的血液、養份,與神經指令,形成竄流的資訊海;第四步:AI人工智能=可深度學習的大腦;第五步:虛擬實境介面 = 骨架上長出了血肉與皮膚,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最後提問,未來的第六步,會是什麼?
陶亞倫教授也提出虛擬實境大師麥克爾.海姆(Heim Michael)教授在「從介面到網路空間 - 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一文中說到:「未來世界也許不得不再次發掘一下非常古老的形而上學領域,但所用的開掘工具卻是電腦模擬的虛擬實在機:出類拔萃的形而上學機……」,「虛擬實在的本質最終也許不在技術而在藝術,也許是最高層次的藝術,它的最終承諾不是去控制、逃避或娛樂,而是去改變、去贖救我們對實在的知性。」虛擬實境藝術,創造了一個形上世界(理型)與現象世界(模仿理型)可以相互穿越的時空門,讓被當代哲學忽視的古老形上學,再一次的受到我們的關注。
**人—數位科技—生活世界的關係**
知名媒體藝術與傳播科技學者 邱誌勇 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部院長)則提出「數位狂迷?科技恐慌?:談人—數位科技—生活世界的關係」,聚焦於一組相對的辯證:「狂迷」或「恐慌」,強調在數位科技世界裡,人們所遭遇的事物並非快速地略過眼前;相反地,我們凝視著它們並探詢關於它們的種種問題。它們以極為眩目的方式,將其神祕的本質,以及以各種物質與非物質的存在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存在的方式究竟是人類對於數位科技的沈迷擁抱,抑或是另一種恐慌心態?當數位科技的觀者╱使用者╱聽者觀看(或聆聽)數位科技藝術作品時,是否會因為該特殊的數位呈現方式而失去自身感知;相對的,數位科技藝術創作者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際所思考的,究竟是因為科技創造之獨特境地,促使人們沈浸狂喜,還是就由數位科技表現自身對科技的恐慌感?以數位科技藝術中「人—數位科技—生活世界」的關係作為總結。
論壇主持人王品驊,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評論寫作、獨立策展人,曾任藝術雜誌主編,在此場次論壇中,將引導探究科技時代中非人觀點與當代文化的關係,討論藝術創作如何超越意識侷限,體現出逼近此刻的臨在感,並提出人與影像、人與數位科技關係的追問和根本反思。
圖說1:論壇主講者之一陶亞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圖說2:論壇主持人王品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圖說3:論壇主講者之一邱誌勇(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部院長)。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