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醫生世代能拯救臺灣嗎?

美麗島電子報/陳先才 2017.09.18 12:49

文章摘要:如果醫生不能跳出意識形態及藍綠結構之心魔,不能從更宏大的國際視野來看待臺灣的前途與方向,不能務實地處理兩岸關係,而只是基於選舉利益為最大考量,臺灣的現實困境恐怕只會積重難返,越發被動不堪。屆時任何神醫的手術刀都恐無濟於事。

 

陳先才/評論

 

日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稱臺灣政壇的「醫生世代」已經來臨。其實近三十多年來,醫生一直是活躍於臺灣政壇的中堅政治力量,並非只是今日之現象。諸如陳建仁、賴清德、柯文哲、涂醒哲、柯建銘、洪奇昌、張昭雄、林瑞雄、詹啟賢、黃昭順等人,可謂藍綠陣營皆有醫生背景的政治人物。當然綠營陣營中具有醫生背景的政治人物之比例遠高於藍營。

 

臺灣特別是綠營中為何醫生熱衷於政治呢?當然有其明顯的歷史發展脈絡。特別是與殖民時期日本當局實施「皇民化」教育政策有關,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當時嚴格限制臺灣人報考文政部、理學部和工學部,而只開放醫學部和農學部等少數專業給臺灣人。因此,在當時的臺灣,有條件就讀大學的本土精英,醫學和農學是他們僅有的選擇。而在臺灣回歸祖國後,不少本省人仍然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攻讀醫學的傳統。這也是在後來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時期,很多本土精英出身的醫生們往往選擇披上綠營戰袍從政的原因。

 

而過去十多年以來,臺灣不少醫生積極投入政治運動中,主要也是醫生在當前臺灣社會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特別是擁有較高經濟收入,有經濟實力來參與政治的現實狀況有直接關係。畢竟在當前的臺灣,要玩政治,特別是要參加選舉,首要是要一定的經濟能力為支撐。而醫生這個群體本身就較其他群體具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及經濟優勢。

 

當前臺灣政壇特別是綠營,醫生背景的政治人物之所占比例並不低,這是否表明綠營的醫生世代已取代律師世代和幕僚世代了呢?答案恐怕還沒有那麼簡單。至少短期內還無法下此結論。

 

一則是,雖然當前綠營從政的政治人物中,有醫生背景的比例並不低,特別是諸如柯文哲、賴清德等都是目前政壇最為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但他們的未來政治發展前景,恐怕還要到2024年前後才定有所定論。從蔡英文的政治布局來觀察,民進黨最終與柯文哲保持合作,在臺北市繼續禮讓柯文哲連任的可能性最大。而賴清德從台南上調到臺北主管行政團隊,賴的政治自由度和攻守空間自然也大為限縮。蔡英文的這些布局當然都是基於維護其自身政治利益之考量,其目的都是要為自己2020年的連任布局。因此,除非臺灣綠營政壇發生重大的政治危機事件,否則蔡英文是不可能給柯、賴等人在2020年挑戰其連任的任何機會。至於2024年的情形,則還是六七年之後的事情,變局實在太多,現在去討論無異於畫餅充饑。

 

二則是,臺灣社會要進入醫生世代,還有一個重大現實挑戰就是醫生群體的治理能力還要備受考驗與檢驗。當前臺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其治理模式出現了重大的問題。由於臺灣已深刻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之中,臺灣與周遭特別是與中國大陸已有千絲萬縷、無法切割的複雜關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無法獨立於中國大陸,但臺灣政治人物卻仍然是以藍綠結構的意識形態來看待兩岸關係,特別是綠營政治人物雖然歷經兩次執政,其對國際政治現實的敏感度仍然較低,還緊抱對抗、反中的強烈意識,在這種狀況下,臺灣要走出其困境非但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有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換言之,在當前臺灣治理模式出現重大問題的情勢下,當前臺灣的問題不是出在哪個人身上,而在於其體制和治理模式。因此,臺灣政治人物如果不能跳出傳統的藍綠政治治理模式,否則就只能更為沉淪下去,即便是能夠救死扶傷、醫術高明的醫生們,恐怕也無法令臺灣走出困境。

 

事實上,政治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行。雖然現實中也有一些醫生背景的政治人物參與政治實務後,表現也算還盡人意,但這並不表示醫生是天然的施政高手。正如孫文所言,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亦即政治不僅事關政治人物本身的升遷及發展,而且事關每一位民眾的切身利益。是故,如果醫生不能跳出意識形態及藍綠結構之心魔,不能從更宏大的國際視野來看待臺灣的前途與方向,不能務實地處理兩岸關係,而只是基於選舉利益為最大考量,臺灣的現實困境恐怕只會積重難返,越發被動不堪。屆時任何神醫的手術刀都恐無濟於事。

 

【圖片為資料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