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今天報導,這是廣東省鼎湖山站團隊的研究成果,這支團隊昨天獲頒發廣東科學技術一等獎。
報導表示,鼎湖山站設在大陸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上,屬於中國科學院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由學者周國逸率領。
研究站基於10多年野外實驗資料和36年監測資料,發現(緯度)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演變趨勢和機制,並闡明成熟常綠闊葉林土壤有機碳的積累機制,從而獲獎。
報導說,受副熱帶高壓氣候的控制,全球同緯度區域較為乾旱,荒漠和熱荒漠諸多,而在大陸的北緯21度至31度區域,卻由於青藏高原的地勢影響,夏季由海洋季風帶來雨水,因此較為濕潤。
因此,常綠闊葉林成為中國大陸熱帶、亞熱帶區域的地帶性植被,構成該區域的基本景觀。
「常綠闊葉林向何處去」是全球變化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兩個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也直接影響到這個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基礎。
周國逸團隊的研究發現,過去35年來,區域土壤含水量持續下降,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朝著灌木叢化的方向演變。
也就是說,大喬木和喬木物種數和個體數減少,而小喬木與灌木物種數和個體數增加,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已導致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報導表示,這一趨勢得到美國生態學會的關注,相關論文獲得引述。
周國逸團隊的論文為大陸的減排工作和生態公益林建設建言獻策,為大陸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提供科學分析和資料支撐。
網上資料顯示,自然環境各要素在地表近於帶狀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遞變,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