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有悠久的社會服務傳承,學生自組各種社團,投入偏鄉甚至落後國家的醫療服務。黃朝慶指出,北醫人無從驕傲、不敢驕傲,做人做事反而更認真,深入社會各角落回饋社會。 感謝老天!我不是第一志願 在求學過程中,青年學子總被期許要追求最好的成績,考上第一志願。 然而,第一志願名額何其少?多少青年學子,一旦錯失「第一志願」,人生彷 彿瞬間被黑幕籠罩,黯然無光! 鼓勵年輕人「追求最好的自己」,會不會比「追求排行榜的名次」更踏實、更 重要?升學主義籠罩下的臺灣,非常需要這方面的真實故事,激勵學子,努 力活出自我,打破追求「第一」的迷思! 這就是「不是第一的逆轉人生」系列文章誕生的背景。由十六位備受社會尊 崇的北醫校友、醫界名醫現身說法,與年輕人分享他們「不是第一也能活出 自我」的人生故事。並在成書前,獨家授權《青春共和國》部分刊載。 這系列醫師報導的推手,是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黃朝慶。他希望藉由十六位備受社會尊崇的醫師分享人生故事,讓年輕人了解這些醫者如何善盡社會責任,為病患、偏鄉無私奉獻,並從他們的精神與人生智慧中獲得啟發。 「這些院長和所有北醫大校友一樣,共同『優點』就是都沒有考上第一志願。」黃朝慶詼諧卻認真的說,經過人生歷練回頭看,沒考上第一志願,畢業時頭頂沒有光環, 並不是人生的挫敗,而是祝福。 黃朝慶是北醫大醫學系第十五屆校友,三年前在校長閻雲力邀下,回母校效力。他不諱言,沒考上第一志願的北醫人,當然有挫折,但是沒有光環的好處,就是必須拿出所謂的「臺灣精神」,靠自己!一方面,醫學進展一日 千里,與其靠內容不斷汰舊換新的教科書餵養,不如訓練自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做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沒有光環還能避免自滿,「我們沒有光環,所以必須更加努力。」 從北醫大畢業後,黃朝慶歷經馬偕、臺南新樓、成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的歷練,成為備受尊敬的臨床醫學教授,也是小兒神經科名醫,診斷過不少罕見病例,名列《商業周刊》評選的臺灣百大良醫。不論過去在成大醫學院或現在回到母校任教,他始終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考第一名的人,而是培養關鍵能力,包括:數據力、思考力、回饋力。 「數據力協助我們掌握資料,分析判斷。獨立思考讓我們有思辨力,可以自主學習。」他以生化、病理、解剖的教科書為例,內容不斷翻新、改寫,與其死記硬背幾年後就會被推翻的東西,不如懂得反思、能夠獨立研究。 北醫大有悠久的社會服務傳承,學生自組各種社團,投入偏鄉甚至落後國家的醫療服務。黃朝慶指出,北醫人無從驕傲、不敢驕傲,做人做事反而更認真, 深入社會各角落回饋社會。「換個角度看,沒有光環,其實是好處,是優點,也是祝福。」 讀什麼學校只是起點,並不會限制或決定人生的全程;十六位院長的故事,就是最佳例證。黃朝慶強調,雖然這十六位院長都是傑出校友,但是這一系列故事書寫,並不是為了宣揚北醫大,而是希望鼓勵青年學子擺脫追逐「第一」的迷思,活出自我,讓自己更好、讓社會更好。 (全文詳見《青春共和國》2016/9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