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金鐘獎落幕了,如往年一般,除了資深藝人的撐場,驚喜之作寥寥無幾。立委張廖萬堅曾在立法院以韓劇作例子,質詢文化部長關於臺灣電視劇的現況,鄭麗君卻不知道韓星宋仲基是誰?有製作人認為,臺灣戲劇的問題是專業人才外流嚴重,大多西進中國,但政府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危機,應學習這幾年流行的韓劇典範。中年人不識宋仲基,倒也無可厚非,但既然鄭麗君已將自己定義為「policy maker」,說要厚植文化力,並將文化帶入生活,讓國民對自己土地的文化與歷史記憶更熟悉,她即應該吸收一些年輕的「韓流」資訊,知己知彼,取「敵國」之長,可嘗試從「宋仲基現象」,借鑒與理解現今臺灣電視劇背後的危機與挑戰,比如是否仍要持續大量的「上百集鄉土劇」?畢竟戲劇亦為文化,與記錄生活的方式之一。 或許部分民眾對韓國並無好感,但從《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到《太陽的後裔》,21世紀簡直是韓劇風靡的狂潮年代,在亞洲迅猛的發展,引起媒體的關注,甚至有學術領域的論文研究,幾部韓劇收視率甚至超越黃金時段播出的臺灣電視劇。在一片「韓風」中,臺灣應從全球化影視文化產業的格局,建立開放且有臺灣特色的文化體系,是臺灣電視文化產業的有效出路。「韓劇熱」的風潮值得深思,因它對全球影視產業的影響甚大。韓劇的成功得益於完善的「文化機制」,可提供給文化部與製作單位作借鏡,或能有機會塑造「臺劇風」。 韓國的影視產業技術與製作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發達,人才濟濟,許多導演和演員受過專業訓練,非常具有專業精神。如《大長今》的飲食和醫術,編劇考究大量的史料,雖然不免有些穿幫鏡頭,如滿漢全席在明朝出現、明朝使節身穿黃袍,但他們仍參考了很多有關飲食和醫學的著作,如宮廷料理的配方和烹調方法,是根據韓國第三十八號無形文化遺產為基礎的,且藥膳符合中醫藥理。韓劇的投資更往往投入了相當的技術與資金,證明韓劇製作的文化水準極高。國家政策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將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立志要成為全球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將其中一項目標置於影視產業,成立文化產業基金會,頒佈《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在法律上規定鼓勵和建設文化產業,這些政策促進和刺激了韓國影視產業的發揮。 所以諸多韓劇極重視文化因素,很多觀眾喜歡《大長今》,就是由於《大長今》表現了富有特色的韓國飲食和醫藥文化,還引起了人們到韓國旅遊的熱潮。另外,以「男神、女神」來吸引目光,確實也是韓劇佔領海外市場的一種文化策略,迎合消費社會的心理。尤其電視臺的行銷更能有效推廣,《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經由電視臺在亞洲各國的宣傳廣告,擁有成功的收視率,進而樹立經典韓劇的地位。韓國能將文化傳統融進當代社會,同時也不失其獨特性,故張揚文化傳統也是韓劇建構當代消費社會的一種方式。綜觀韓劇的迅速發展,乃其影視產業整體結構皆大致完善的結果,甚至讓韓國文化產業的利潤超越汽車產業。 因此不論是否欣賞韓國?亦並非長他人志氣,臺灣電視劇的製作,眾多層面遠不及韓國。比如韓國與臺灣一些電視劇的拍攝方式是邊播邊拍,編劇也是邊拍邊寫,但韓劇通常是迷你劇,而編劇可以通過網路留言以及媒體報導來適應觀眾的需求。有些韓劇還在網路採取觀眾投票的方式,調查觀眾希望的結局,然後做出選擇,讓觀眾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但臺灣,通常是導演決定一切,即使有觀眾批判,但收視率至上,導演不在乎劇情是否荒謬?不在乎數百集的誇張集數,所以一些鄉土劇是脫離現實和觀眾需求的作品。臺灣雖不乏有實力的演員,但癥結在於製作缺乏完善的文化機制。如有電視臺因拍攝資金不足,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製作體系,缺乏強大的人才參與製作,大為影響了電視劇的水準。儘管這幾年發展了一些新的類型劇,譬如科幻劇、懸疑劇,但絕大部分的臺灣電視劇仍然是按照傳統的類型劃分拍攝:鄉土劇、歷史劇、偶像劇是幾種最常見的類型,單調的題材很難滿足觀眾的多元文化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