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寶可夢是場夢?文化全球化對臺灣的影響(下)

蕃論戰/KSH/專欄 2016.10.04 00:00
文化全球化的實際發展進程是錯綜複雜的,但其主線一目了然,即:消費文化全球盛行。與之相關聯的兩項特徵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眾文化的熱潮。地球變小了的客觀現實,加上西方文化擴張的強烈欲望,使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成為可能。文化工業興起於西方,西方(以好萊塢夢幻工廠為典型)成為全球的文化工廠,其他非西方國家則成為巨大的消費群和西方文化的傾銷市場。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面臨外來文化和內部大眾文化的雙重挑戰。 從文化自身發展的角度而言,文化全球化還對精英文化的生存、發展構成極大威脅。在文化全球化的大勢下,文化生產走向市場化或商業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之一。文化只有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才能被關注甚至炒作,不能適應市場化要求的文化產品,恐會面臨被淘汰或被邊緣化的命運。儘管這並不像某些人所擔心的那樣,意味著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確產生了不容樂觀的現象:一方面:物質利益原則佔主導地位,「啟蒙」、「審美」、「深度」紛紛讓位於「娛樂」、「效益」、「平面」,以「混雜拼貼」(Pastiche)為特徵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場;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識分子不甘寂寞,放棄原有追求,轉向生產取悅於大眾的、通俗的甚至低級無聊的文化商品。這不是說寶可夢就是粗俗的,只是它的效應能有多久?能否有典範意義?目前是值得質疑的。而對精英文化而論,生存還是死亡已成為一個問題,而文化本身也面對被重新定義的局面。當然,只看到文化全球化造成的種種消極後果是有失偏頗的,應該承認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客觀上仍有積極作用。文化全球化在挑戰各國家文化的同時,也給予了它們發展的新機會。當下,全球各文化體系相互開放、相互交流與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時,它促使人們不得不回頭反省精英文化自身的問題,如狹隘的精英意識,與大眾格格不入,並重新審視原有文化的發展模式和評判標準。這種更為廣闊、更為寬容的多元化空間,有利於文化的健康發展。 目前的文化全球化過程必須扭轉,只有建立在平等對話基礎上的雙贏雙利全球化進程,才是合理可行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全球化仍有漫長而艱辛的路途要走。臺灣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所受到的啟示是:第一、文化發展的強大基礎是經濟實力,乃至科技、國防……等綜合國力。西方文化霸權的確立離不開經濟、科技、資本、規範……等方面累積的先發優勢。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挑戰,我們除了仍應把立足點放在經濟建設上外,更要重視教育、國防、科技的實施,從各個方面增強自身的綜合國力。第二、要自覺運用新的機制,大力推動有臺灣特色文化的跨世紀發展,而不是空喊幾聲「拯救人文精神。」第三、過分強調文化的本土化是危險的,在外來文化的強有力衝擊下,我們應把握好文化擴張與正常的文化交流分寸,同時大膽汲取全球文化(而不僅僅是西方文化)的精華。我們還需要大力開展自身文化的創新,並借助文化全球化的機制,向全球傳播臺灣文化,進一步擴大臺灣文化的影響。 政策規劃要縝密三思符合實況,不夠完善就別急著出手,拿出來的政策就別收手,否則縱有「臺版寶可夢」,亦會是一場空,民進黨振作一點可以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