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對於血糖的波動並不了解,因此常常被「血糖震盪」這種錯誤名詞給騙了,以為真的有「血糖震盪」這種東西。當然,身為科學人,要打臉就一定得拿出科學資料出來佐證。
在測量血糖時,在非實驗室,正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最好的利器,就是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S)。這是將一根針埋在皮下,測量組織間液的葡萄糖值,換算成血液中的血糖值。而這個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每五分鐘就測量一次數值,一天可以累積288次的數值。
但是因為價格昂貴(一次五千元起跳)而且操作麻煩(需三至四天換針頭),醫師平常很少使用此武器。但是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可以看出來精確的血糖變化。
首先,先來看看,正常人,代謝症候群,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間的血糖波動,是否有差別。在這篇發表在2008年的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期刊的論文中,可以看到隨著血糖程度的惡化,從正常人到代謝症候群到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和血糖的波動程度(MAGE)都大幅增加。
而血糖震盪的理論,常常使用下圖來呈現。自然醫學認為人即使在正常血糖範圍內,但是只要到較低的值,就會刺激壓力賀爾蒙分泌,將血糖增高。
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看醫學教科書的寫法。在新代科的聖經教科書William就寫道,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只有在血糖65~70mg/dL間才會啟動,而腎上腺素Epinephrine,也一樣在65~70mg/dL啟動,而且通常是在緊急狀況,昇糖素(Glucagon)沒有辦法作用時,才運作。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正常人的血糖波動範圍。在一篇2009年發表於糖尿病界重要的期刊Diabetes care,關於正常健康的中國人的血糖波動的研究論文。台灣人雖然也有平埔族和其他人種血統,但是大多數都有中國人血緣,因此可以參考這份報告。
這是擷取表格1的結果,左邊數值是男生,右邊是女生,最右邊是p value。由這結果可以看到,不管男女生,血糖波動在70~140mg/dL間的時間佔了93~94%,而血糖小於70mg/dL的時間只佔2.1~2.7%。
由上面的研究結果就可以看出,在正常人中,只有2%左右的時間,血糖會落入70mg/dL以下,而腎上腺皮質素和腎上腺素,只有在70mg/dL以下時才會啟動。也就是說,正常人只有2%左右的時間有可能啟動到腎上腺的系統,這和血糖震盪的理論中說在正常血糖範圍內腎上腺的系統會被啟動相衝突了。
另一方面,自然醫學的提倡者,會鼓吹正常人購買血糖機,測血血糖變化。但是,這樣真的有意義嗎?這是擷取自賴宇凡部落格的最新文章寫的血糖測量方式。
一般測指尖的血糖機,雖然可以馬上量得血糖,但是有一定程度的誤差,而標準的血糖值,必須靠抽血送實驗室才能確定。在ISO 15197 2013年版中,針對血糖機的測量值,訂出以下的規範:
1.血糖值小於100mg/dL時,血糖機與大型儀器之間的誤差在 15 mg/dl之內,是可以被接受的。
2.血糖值 100mg/dL以上時,血糖機與大型儀器之間的誤差在15%之內,是可以被接受的。
也就是說,當你血液中真正血糖值是100mg/dL時,不同血糖機之間,或是同一台血糖機量兩次,從85~115mg/dL,都是可以接受的。
換句話說,假設當你的空腹血糖,飯後一小時,飯後兩小時,飯後三小時血糖分別為86, 124, 94, 71時(這數值是引用前一份Diabetes care的數值),量到的血糖機數值可能在73~99, 105~142, 80~108, 60~82之間,都是合理的範圍。
自然醫學的血糖震盪理論,認為看最高點和最低點的變化,可以作為血糖震幅的標準。
但是如果剛好(案例1)血糖機的空腹值量到75, 飯後一小時130,在自然醫學的理論中,認為這樣的振幅有130-75=55,是變化很大,但是如果剛好(案例2)量到空腹90,飯後100,在自然醫學的理論,認為這樣的振幅100-90=10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事實上是,案例1和案例2,都可以是同一個人同樣的血糖值在不同的血糖機之下的測量值,但是自然醫學的理論,卻會告訴你前者是不好的,而後者是好的。身為一個科學人,難道不會覺得這種做法很可笑嗎?
事實上就是,正常人其實不需要經常性的測量血糖,因為那樣的血糖波動,根本沒太大意義,而且只是浪費錢的做法。在台灣,一般族群40~64歲有三年一次的健康檢查,65歲以上有一年一次的健康檢查,都會檢測血糖值,而高危險群(高血壓,家族糖尿病史,妊辰糖尿病,過重或肥胖,代謝症候群等)才需要加強血糖的檢測。
本文出自: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