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Second Body 肢體與科技的對話

民生@報/陳小凌 2016.08.12 00:00
【文/陳小凌】學建築出身的謝杰樺,大三參加舞蹈社,竟然讓他投入現代舞的創作事業。和一般專業舞者不同的是,他的理工背景讓他瞭解和投入電腦工程,並一起研究結合尖端科技的舞蹈作品。讓安娜琪舞蹈劇場創作出一系列令人炫目前衛的實驗舞作,包括率先將360度投影運用在移動的舞者身上的《Second Body》。

在當前科技藝術當道之際,今年六月甫獲巴黎塞納河-聖德尼編舞家藝術節之邀,作為舞蹈節壓軸演出,以科技探問身體未來的《Second Body 》舞作,在巴黎演出前,才剛剛結束在波蘭弗羅茲洛夫(Wroclow)與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多場巡演。如今紅回台灣,今天起一連兩天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要讓國人感受台灣當代前衛藝術與全球接軌的震撼。

試圖從肢體的覺察去探索時、空、物體與人際關係。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表示,《Second Body》的創作概念始自於他對開車的經驗「駕駛汽車其實就像我們得心應手的站立、移動或奔跑一樣,因為透過知識、觀念及經驗的累積,最後也可以變成一種無須思考的反射行為。」他因此想印證:「車輛是否也可成為身體的延伸,讓人質疑、瓦解與重建對身體的認識。」

「如果你問,生活中的哪一刻最接近Second Body?每個人興許會有全然不同的答案,而每個看過Second Body的人注意到的細節也都截然不同。照這樣來說,其實就是無時無刻,就是當下。」謝杰樺說:「以往這種技術只能用在固定的物體上,對於舞者,也只能使用單面投影。這次是新的突破﹗」

而時空也會影響舞作的延伸,表演藝術當下的「現場性與互動性」對舞者是最直接的。「我們在波蘭演出《Second Body》時,可以感受到年輕人對科技新知的好奇和討論,但在莫斯科演出的場子很冷,連舞者都感受到,舞作也有顫動的感覺。」

雖然舞作結合了高端科技,但謝杰樺卻始終未曾遠離人的根基,一如謝杰樺曾對自己舞作《第七感官》的評述:「我希望讓所有影像是因為舞者動才跟著動,把主控權拉回到舞者(人)這邊,舞蹈跟科技才會在一起,而不會有科技壓過舞者的問題。」

在《第七感官》中,謝杰樺和程式專家共同打造出隨時回應舞者的多媒體舞台環境。「當時的概念是做一個活的舞台,舞者因為情感觸發了動作,他們的動作被偵測到,就出現相應的空間投影,如此地讓空間真實地和人在一起。」這部作品在當時的另一項創新,是讓觀眾也可以上台參與,他們的動作也成為變動的整體舞台環境的一部份,而打破了舞台上和下的界線。

回溯2015年在奧地利的Linz藝術節演出的舞作《Re Second Body》時,謝杰樺特別對演出的空間印象深刻:「我們在一座教堂表演,必須克服迴音、建築的柱子,以及不能把空間遮黑等問題。但演出的效果很特別,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神的空間,演出探討人體演變的舞作;觀眾反應很熱烈,有位韓國人在演出後衝上來質問;當然,就當代藝術,也引發許多討論。」

「觀看演出,有時候最重要的是那個『忽略』。忽略可以讓你不自覺地、下意識地被影響,就這樣進到表演的氛圍和想法中。」謝杰樺說自己擁抱科技,是為了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再思考人類和身體,就像《Second Body》,指的是非原生身體的狀態,就像在科技影響之下的身體那般,「而當代科技將身體的定義不限於肉身,也不知不覺中也取代我們對原始身體(First Body)的認知。而觀眾目睹台上舞者在影像折射下化為另一番形狀,一同參與了一場科技和身體的持續辯證和對話。」

圖說: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