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微塑膠海上漂 恐吃進毒海鮮

中央廣播電台/陳國維 2016.07.06 00:00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流進海洋,並碎裂、風化成數以萬計的「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具有吸附及釋放有毒物質的特性,再經由食物鏈,從海洋生物轉到人們的肚子裡。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天(6日)表示,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人們平常吃的海鮮裡,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政府應正視這個食安漏洞。

全球塑膠生產量已在2013年達到2.99億噸,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已有數據顯示全球海洋約有50兆個塑膠碎片,這些碎片經過日曬、風化後,會再碎裂成小於0.5公分的「微塑膠」,因而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這些累積在生物體內的「微塑膠」通常還夾雜許多有毒物質,像是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及多環芳香烴,所以人們在吃海鮮的同時,也可能將這些會干擾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是致癌的有毒物質一併吃下肚。顏寧:『(原音)因為「微塑膠」它的粒子很小,所以它在分解的過程中,它會吸附或者是釋放有毒的化學物質,像是DDT或是像塑化劑這樣子的化學物質,實驗已經發現說這些化學物質會對生物造成生殖或神經上的損害。』

顏寧並指出,坊間的洗面乳等清潔用品常強調含有柔珠成分,但這些柔珠大多由塑膠製成,無法被污水系統過濾,因而直接流進海裡,成為最小卻是威力最強大的海洋殺手。她提到,美國已通過「無柔珠水域法」,明年7月起,不得再生產含有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英國政府日前也宣布將立法禁止製造相關產品。

「綠色和平」強調,在英吉利海峽拖網船的漁獲樣本中,有36.5%的魚體內含有塑膠,北海的紫殼菜蛤與大西洋的牡蠣也被驗出含有「微塑膠」,這些都是人類常吃的海鮮,因此,政府主管機關應正視相關問題,並跟隨各國的腳步,著手研擬禁用塑膠柔珠產品的法規,以降低人們產出「微塑膠」的機會,進而維護消費者食的安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