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名家論壇》柯志遠/《聶小倩》耳目一新的混搭款動人好戲

NOWnews/ 2016.03.08 00:00
文/柯志遠

《聶小倩》是一齣整體成績遠遠超乎預期的作品。拍攝講究,亮點處處,炫麗流金,情感飽合。是近期少見的,「娛樂效果」、「製作質感」、「內涵思維」取得完美平衡的,不可多得的好戲。

在「觀眾胃口被養刁了」、「市場流行趨勢模糊了」的現時當下,回頭從經典題材去擷取創作元素,其實是必須審慎拿捏的「兩面刃」。一方面,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必然有其曾經成功迎合大眾娛樂需求的創意特質,以及所謂「歷久彌新」的「辨識度」。但另外一方面,倘若舊元素「發酵」不出新的丰采,那就會反過來形成一種「制約」,不但綁手綁腳,還揹負了「題材過時」的罪名。

慶幸的是,這個徹頭徹尾讓人耳目一新的《聶小倩》,把《倩女幽魂》的核心靈魂(包括:情節與人物),做為「觸媒」,而不是「框架」,經典元素的運用揮灑自若,大開大閤,還絲毫並不影響其他新的創作元素的添加。於是,我們看到最後的成品裡融合了「玄幻」、「古典」、「愛情」之餘,還有:正邪對峙的懸疑解謎、古今碰撞的喜趣詼諧、畫龍點睛的格鬥武打、「陰陽眼」中的些許驚悚,再加上一點點以醫院為舞台的「醫學戲」氛圍,這些多元化的戲劇元素融合得自然成熟,衍生的「化學效應」豐富生動,相互加成,意外地誕生了一齣渾搭,獨特,自成一格的「類喜劇」精品。

揭開序幕的第一集第一場,非洲外交官被上海名伶的冤魂上了身,醫院病房內,李銘順飾演的型男法師做法驅魔,整段戲俐落酣暢,引人入勝。鏡頭一切換,病床上黑人變成一身紮旗紮靠的刀馬旦,視覺大跳tone的創意十足,引人莞爾。短短的幾分鐘,就成功地把觀眾的注意力吸住黏住,讓人不由自主地一路往下看,小小的過場戲,展現的不只是這個作品豐沛的創作能量,同時也展現了這齣戲在「自我定位」上的企圖與高度。

相對於對岸有什麼《花千骨2015》、《來自星星的繼承者們》,一齣戲對於舊題材的運用是投機胡鬧?消費噱頭?還是以更龐大的深度廣度努力付予舊故事嶄新的解讀與視野,兩者帶來感動人心的程度天壤之別,其出發點,卻僅在一念之間。《聶小倩》,自然明顯屬於後者。

▲《聶小倩》劇照。(圖/公關照,2016.03.07)

除了創意的新穎,觀眾對於《聶小倩》的第一印象應該會對這齣戲的「拍攝質感」讚不絕口。然而,當你再進一步細看,這戲的高質感並不是來自於用錢堆疊出來的「特效」或「場面」,反而是種種技術面的嫻熟與用心:分鏡極細的鏡位調度、小空間內的精準構圖、恰到好處的細部設計(例如:李銘順腕錶上一瞬即逝的驅魔符號),以及節奏緊扣情緒的上乘剪接,這些深厚的功力,給了這個作品渾然天成的「電影感」,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一個老故事要能當成新的來講,「切入點」的抉擇至關重要。《聶小倩》裡構築了兩個嶄新而完整的「世界觀」,成功落實了這個原創的「切入點」。一個是李銘順眼中「人鬼妖並存的世界」,一個是莫子儀工作的現代醫院。前者是正面負面兩種力量對壘抗爭的戰場,後者是塵俗裡無數人情味小故事搬演的舞台。前者營造了「戲劇張力」,後者鋪陳了戲的「情蘊」跟「情感」。前者充滿緊張和懸念,後者洋溢共鳴與溫情(例如:第二集離魂還魂的歌仔戲花旦林梅仙)。而這兩種「世界觀」,都是迥然不同於既往的《倩女幽魂》的。

脫胎於經典的角色,既要能掌握人物特質的神髓,卻又忌諱照本宣科。1987年徐克的《倩女幽魂》相較於1960年李翰祥執導樂蒂版的《倩女幽魂》,之所以成績斐然轟動一時,絕對不只是因為拍攝技法上的超越,而是人物性格上的潤飾與調整(變得更有「情感感染力」與「想像空間」)。

而在這一個版本裡的燕赤霞、聶小倩、寧采臣的角色設定,不論輪廓或精神,變得更有人味,更有溫度,更貼近自然。在主軸不變的前提下,做到了「脫胎換骨」:寧采臣,輾轉投胎多次,面貌變易,本質還在;「宅」味上身,變成了現下的「呆萌」。聶小倩的年齡設定下降不少,少女氣息濃烈許多,因此更加敢愛敢恨,更大大咧咧,被現代科技(如電梯、電動輪椅)嚇得哇哇大叫的時候,也顯得更可愛貼切。

《聶小倩》中最出彩奪目的角色詮釋,首推李銘順的「燕麒博士」。以「修道之人的本份,不敢愛,也不敢恨」做為這個角色的個性基底,隨著劇情發展,無時無刻不流露出的,跟這個「剛正、自持」的本份背道而馳的,對週遭陰陽(包括生靈和幽魂)的悲憫與包容,乃至於對聶小倩深藏不露的種種微妙的動心與關心,一個絕無僅有的「暖男」形象,就這樣空前絕後有血有肉地誕生了,這勢必將成為這齣戲最膾炙人口的一大賣點。

▲《聶小倩》是一齣整體成績遠遠超乎預期的作品。拍攝講究,亮點處處,炫麗流金,情感飽合。(圖/公關照,2016.03.08)

接著聊聊幾個主創演員的演技。憑心而論,這齣《聶小倩》演員的表演套路南轅北轍,多所包羅,要能融合成一個「彼此之間,毫無違和感」的整體,不論對導戲的人或演戲的人(甚至看戲的人),都是一項考驗。

李銘順的傳統演技,清晰有力,舉手投足不論大小情緒都在準確的頓點上,尤其讓人歎為觀止的是,他的「氣場」忒強,強到足夠把身旁底氣稍虛的對手演員(比方說角色討喜但基本功待加強的小狐狸精紀培慧)神奇地帶著提高一兩個檔次。他的人戲合一,「法師戲」氣勢懾人,感情戲讓人暖入心脾,又是一次「每一出場,就讓人目不轉睛」的魅力演出。

莫子儀源自劇場的細膩演技,情緒的脈絡清楚,線條分明,在感情的衝突或糾結特別強烈的戲份中展露了極具份量的「存在感」,但這乃一體兩面,在某些可以更放鬆來演的戲份時,偶爾會給人「演」得有點「多」的沉重感。不過,這是習慣調適的問題,倒也不是大礙,對整齣戲的質感來說,的確是有加分效果的。

陳庭妮演得活靈活現,演技進步甚多。不同戲份的不同需求,時而哀怨,時而無邪,時而搞笑(幾個笑話橋段,設計得合情入理),全都能掌握得生動到位,古裝時搭配的碎步、蘭指等肢體身段,也看得出來用心。只是一張口,台灣明星口條太輕太拖尾音(該斷不斷)太隨興(聲音表情含糊)的問題,就全都曝露了出來,這在平時演時裝偶像劇,嚴重程度不大,但這戲中的角色嘴裡動不動就「益發」、「大快朵頤」等等古語,這已經不是人物的「氣質」,而是「神韻」的問題了,在一個這樣處處用心的作品裡,不免還是覺得遺憾。(但真要挖掉另行配音, 那對陳庭妮的粉絲來說又一整個跳tone,所以~嗯…這問題無解!)

整體來說,《聶小倩》有高明的講故事技巧,給了經典角色全新的神采,給了經典故事更繁複的層次更寬闊的格局,給了豐盛熱鬧的眾多娛樂元素成功的烹調,真誠,用心,人味十足。是一齣亮眼又暖心的,動人好戲,在此鄭重推薦。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