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阿里山第二春 自然農法種回台灣食物

中央社/ 2016.01.05 00:00
【有機農業 食安健康】專題2(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5日電)曾在莫拉克風災重創的阿里山新美部落,推動有機無毒農業,一群堅持對土地友善種植的社區婦女,共同打造「打手機鄒」品牌,讓部落有安全食物來源,也保護水庫水源。

阿里山新美村雜糧產銷班第一班負責人楊佩珍表示,部落居民認為最理想的有機農業操作方式,是儘可能回歸傳統自然農耕方式。

在楊佩珍與協會團隊努力下,近年已復耕野生愛玉、糙米薏芢、赤小豆、糯小米、樹豆、生命豆(雀豆)等雜糧,並拓展了生薑、甘蔗、麻竹、苦茶油、蔬菜種植,一眼望去,原野山林,生機盎然。

提起「樹豆」,多數人一定流露「那是什麼東西?」的表情。樹豆又稱木豆,原產於印度,原住民主食之一,有原住民稱它「放屁豆」,更有「原住民威而鋼」之稱,可與豬骨頭熬成精力勇士湯。

原住民認為樹豆繁殖能力很強,屋前後、田埂都可種植,可與豬骨頭熬成精力勇士湯,是早期各原住民族「生殖崇拜」的另種表現。

自然農法基本精神,是讓作物依天生本能,自行從土壤與環境中找水源、養分,農民會翻土養地,但減少施肥除草,讓作物適應環境,努力生長,強壯的植株再採種,繼續繁衍,建構順應大自然的生物鏈。

原本是模型設計師的楊佩珍回鄉後,推動農產復興,號召與她一樣從城市回鄉青年,實作帶給家人與自己健康的自然農法。

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成立後,推動有機驗證、跨縣市聯盟,楊佩珍表示,持續改善品質,不論短期蔬菜或部落耆老堅持種植的傳統雜糧,都是多次驗證才有今天成果。

台灣雜糧主要仰賴進口,復育雜糧之路卻充滿荊棘與挑戰,復育原生種的赤小豆、薏苡,更帶著一股使命感,試種的小麥及黃豆,也有不錯成果,證明新美部落當初堅持無毒農業是正確選擇。

楊佩珍說,自然農法要設定種植目標、評估氣候異常,「失敗了,還是要繼續種,把台灣食物再種回來。」許多部落族人小孩第一次看見小麥,相當感動,也有教育意義。

阿里山鄉位於曾文水庫上游,新美村推動無毒農業對下游水源保護有正面意義,無毒農業發展對消費者更是健康保障。

楊佩珍表示,自然農法就是找回老一輩耕作方式,有機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產業通路、農產開發與品質、食農教育及品牌行銷,要連結時代趨勢。

雖然協會仍缺乏電腦等設備,但對環境友善,把健康安全的食物帶給消費者,為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做出貢獻是協會最大期望。楊佩珍說,「豐收是充滿喜悅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