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與泛太平洋國家對抗氣候變遷

民生@報/陳小凌 2015.12.07 00:00
【文/陳小凌】近年全球關注氣候變遷的議題,臺灣從自身因應氣候變遷的經驗出發,與歐美及泛太平洋國家共築面對氣候變遷的夥伴關係,並於巴黎舉行第21次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COP21)期間,宣告布局兩年的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夥伴(Pan Pacific Adaptation on Climate Change, PPACC)正式成立,並與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達成合作共識,將進行密切的合作。

環保署自2014年建構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夥伴(PPACC)合作平台,從臺灣經驗出發,邀請諸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的代表共商氣候變遷調適,促成夥伴共識。並於12月6日法國巴黎 COP21會議期間宣布「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夥伴」正式成立,共有十個國家,十七位代表,包含菲律賓氣候變遷談判代表- 環保部部長親自出席共同見證。

當日邀請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負責人Thomas W. Malone之 氣候合作實驗室(Climate CoLab)團隊,與環保署溫減管理室簽訂合作意向書,以臺灣為第一站,並延伸到亞洲各國,將推行氣候變遷調適競賽系列活動,運用群眾智慧及開放資料來因應氣候變遷。

環保署長魏國彥指出,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PPACC)是亞太地區需要的平臺,臺灣有豐富的調適技術,各國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上亦有許多共通相似的地方,國際區域調適夥伴可以讓亞太地區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有諸多幫助。

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負責人Thomas W. Malone指出,他們剛與聯合國正式展開深入的合作,與台灣的合作是跨出的具體第一步,群眾智慧可以匯集各界專業領域能力,也能獲得來自各方意見,翻轉因應氣變遷的思維。

過去「氣候合作實驗室(Climate CoLab)」活動僅在歐美國家地區推動,高人口密度聚集的亞洲地區,飽受海平面上升及河川潰堤的洪災風險威脅,IPCC報告也指出亞洲地區屬於氣候變遷衝擊高風險地區。今天跟臺灣環保署合作,作為亞太地區的首站,期望強化亞洲地區氣候變遷現行因應方式,透過群眾外包創造更因地制宜的創新策略和發展技術。

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夥伴(PPACC)的成立及與MIT的合作,將開啟我國在國際上實質的區域合作關係,未來將可透過這樣的區域夥伴平台聚焦強化氣候變遷調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