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信用卡百家爭鳴20年 幾個重要時刻

中央商情網/ 2015.11.22 00:00
(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2015年11月22日電)打開皮夾,你有幾張信用卡?雖然早在1974年台灣就出現了第1張信用卡,但信用卡市場進入戰國時代,也不過是近20年的事,其中,有幾個重要時刻,你可能想知道。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目前市面上信用卡有效卡數約2500萬張,比台灣人數還多,平均1個人有2至3張卡片並不奇怪,但在信用卡的黃金時期,信用卡有效卡數曾經超過3000萬張,有人甚至辦了幾十張信用卡,研究在何時刷、刷多少可以省最多。

讓信用卡變成平民支付工具的轉捩點,主要是在1990年後新銀行加入信用卡發卡市場,當時每家銀行看到循環利率最高20%的這塊市場大餅,無不發動業務員人海戰術,在夜市、在路邊都不難看見信用卡業務人員的蹤跡,當時辦卡不但不需要信用證明,還可以「以卡辦卡」,就連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也可以憑身份證辦張額度新台幣2萬元的「學生卡」。

在信用卡讓銀行業者吃香喝辣的之後,有業者腦筋動得快,把信用卡的概念引進需要繁複徵信過程的小額信貸業務當中,「現金卡」應運而生,6年級生、7年級生應該都還記得,最紅的現金卡當屬在1999年面世,以台語諧音「借錢、便利」的「喬治瑪莉」(George & Mary)現金卡,由於光是「喬治瑪莉」1年最高幫萬泰銀行賺進新台幣50億元的財富,引發了搶發現金卡的熱潮,客戶過度擴張的信用,也為了雙卡風暴埋下種子。

2005年台灣爆發雙卡風暴,大型發卡行無一倖免,卡債族一度超過40萬人,銀行業共打消約700億元的呆帳,信用卡市場從瘋狂的成長,逐漸繁華落盡,風險控管的重要性逐漸抬頭,銀行不再以單純衝刺發卡量為目標,花了5年左右的時間,銀行業才有餘力重新布局信用卡市場。

2011年起,銀行業發行信用卡開始注重異業結盟的重要性,「聯名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舉凡百貨公司、量販店、飯店、遊樂園等,只要具有集客力的通路,都成為銀行爭相合作的對象,至今包括新光三越百貨、好市多(Costco)等大型通路的聯名卡發卡權,都是銀行垂涎的目標。

從台灣發展20多年的信用卡歷史看來,現在信用卡市場已經走過追求「量」的高速成長期,轉變為要求「質」的產業成熟期,現有的信用卡版圖要大幅變動並不容易,銀行注重的是客戶的貢獻度,「擁有很多卡」不一定比「專刷幾張特定卡」更被重視。

為了爭取能在客戶的皮夾中占有一席之地,銀行業者也在回饋上下盡苦工,從紅利積點到現金回饋,在討好消費者之際,信用卡對銀行而言,也成為「微利產業」。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銀行的充分競爭自然能讓客戶能依自己的需求選擇最好的優惠,加上消費者愈精打細算,消費者挑選信用卡不再是「看銀行招牌有多大」,而是「看銀行提供的優惠最實際」,否則,掏出你的皮夾,有哪張信用卡是衝著銀行,非辦不可的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