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評估復育效益 放流1.5萬標識魚苗

中央社/ 2015.10.02 00:00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基隆市2日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今天在新北市卯澳漁港附近海域,放流1萬5000尾銀紋笛鯛標識魚苗,希望透過充分的科學證據,合理評估魚苗放流所產生的資源與經濟效益。

海洋大學表示,台灣有得天獨厚的沿海、近海漁業環境,但氣候變遷、海域生態環境遭破壞,及漁業資源過度利用,漁業資源衰退。這項計畫是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藍色經濟計畫「放流與效益評估」計畫支持,盼望在對的地方,放對的魚,讓漁業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王佳惠表示,漁業署自2002年起,有計劃放流魚苗,地方政府及民間,每年也投入可觀的人力、物力放流魚苗。但魚苗在自然水域中的棲息適應情形、存活率、成長率,以及繁殖能力,都因為缺乏足夠的再捕樣本,以及野生與放流漁獲的辨識方法,不能完整瞭解。

同時,人工繁殖的放流種苗,是否應經自然水域的中間育成,以提高放流適應及活存率,也少有研究。政府及民間在何時、何地、放流什麼物種、放流數量有多少,缺乏完整的資訊,所以,無法評估漁業資源復育的經濟效益。

王佳惠表示,標識放流經常被用來提供放流後的物種動向研究方法,例如分佈、成長、死亡、殘存、加入、繁殖能力等情形。為評估放流種與野生魚群的混合率,與後續產生的資源與經濟效益,也經常採用標識放流法。

海大表示,這次放流的銀紋苗鯛標識魚苗,從最初的生產、標識及運輸,到最終的放流,全程嚴密監控,並建立標準化實施準則,每尾掛載著「T型籤具」的魚苗,在被標識後,都會給予適當的復原期,並評估其健康度後才放流。

王佳惠說,這次放流的銀紋笛鯛魚苗,體長在8到10公分左右,魚體身上都掛載著T型籤具,不需任何專業檢測儀器,就可以透過外觀分辨。期盼針對這些標識魚苗,所進行的潛水觀察及再捕回收,來追蹤放流魚苗的適應情況,及評估後續資源復育與經濟效益。

台灣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研究團隊總主持人、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廖正信表示,國內外標識放流經常面臨的主要難題,就是標識魚苗的樣本再捕回收率過低。希望漁民、釣客、潛水客、大眾都能踴躍提供標識放流魚苗相關資訊。

除銀紋笛鯛,海大研究團隊今年也在台灣沿近海域放流黑鯛、黃錫鯛及午仔魚等標識魚苗,整年度累積總數超過40萬尾。這是台灣首次大規模放流標識魚苗,在國際上不多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