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專欄/金鐘獎評審的對與不對

蕃論戰/KSH/專欄 2015.09.01 00:00
今年金鐘綜藝節目入圍名單引發爭議,綜藝節目獎「勉強」選出3節目入圍,甚至連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還從缺。吳宗憲不滿金鐘評審批臺灣綜藝節目品質低落,在臉書重砲抨擊:「污(侮)辱我可以…但是,污辱整個綜藝圈,就是不行」,他要求公布評審名單,要評審道歉。此種獎項的審查,經常有見仁見智的主觀意識。所謂的「客觀」,有時亦是經由無數的「主觀」所累積而成的共識,或無標準答案,但各有深思的價值。 吳宗憲對評審意見感到氣憤,用詞與情緒稍有誇大,且增加評審要道歉的壓力,如同政客口水戰時的氣氛,某部分凸顯綜藝圈長期以來的鴕鳥心態。金鐘獎評審固然嚴厲,用語可能不盡妥善,但綜藝節目素質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節目水準低俗的深度與廣度,擴散的程度又何止綜藝節目與新聞?如臺灣的連續劇,早期播放時間是一集一小時,曾幾何時,不同家電視臺竟開始相互「模仿」,「不約而同」共同增加至一集長達數小時、一齣戲有上百集。美其名為「轉變」,實則邊拍邊播,為了存檔,越粗製濫造。短期效應是觀眾收看即有收視率,不受是否入圍或得獎而影響。 不過臺灣製作節目的經費普遍不足,難以與日本、韓國抗衡,政府亦應該集思廣益作協助。當然,費用不是單一的因素,高品質的節目未必要由金錢堆砌。需要釜底抽薪的層面,包括金鐘評審可提出優秀節目的範例,讓藝人有遵循的依據。而過度開放電視臺,導致數量過多、資源分散,影響廣告商投入行銷,電視臺的廣告收益就越少,產生惡性競爭,電視臺有心無力,僅能購買韓劇、中國劇,甚至一再重播節目填補黃金時段空檔。 臺灣仍不乏用心製作的綜藝節目,吳宗憲亦是有實力的藝人,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借鑒他國節目作為參考,並非長他人志氣,而是避免臺灣成為井底之蛙的方式之一。何況即便得獎,亦無法代表該節目完美無缺,或是臺灣有所進步並具備競爭力。當其他國家迅速開發新的娛樂元素或新的視覺衝擊,但臺灣尚普遍停留於玩重覆的遊戲、來賓表演歌舞後與主持人聊天、調侃、吃藝人豆腐、談黃色笑話的層次,反倒令觀眾分不清究竟是卡通,或是談話性節目?金鐘評審所言「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確實是多數的綜藝節目現況,根本未能徹底符合綜藝的意義—展現綜合全面性的藝能。表象上頻道節目選擇性琳瑯滿目,實則諸多電視臺慣性反覆邀請固定的「那一批通告咖」濫竽充數,同時亦顯現綜藝主持人才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故本次金鐘獎評審的看法,有當頭棒喝的作用,提醒臺灣應該居安思危,他國在進步,臺灣倘若不正視問題,只會如吳宗憲「震怒」,繼續自我感覺良好閉門造車,抱持「大家都一樣」的人云亦云自甘墮落心態,觀眾更會加速轉向收看他國節目,臺灣演藝圈的前景更為堪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