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從螢火蟲與星軌攝影 淺談分曝疊圖與後製技巧

欣傳媒/ 2015.05.22 00:00
哈米貓

從螢火蟲攝影看分曝疊圖技巧運用

每年的3~5月是全台的螢火蟲季,一些著名的螢火蟲攝影景點如:內灣、若蘭山莊、東勢林場、土城區青雲路、烏來、鹿谷、蓮華池....等熱門攝影點,每到了晚上無不擠滿的攝影愛好者來此拍攝點點螢光的美。而接在螢火蟲季結束後,氣候逐漸回暖進入盛夏,便是高山杜鵑花季與星空銀河的攝影開始,平日鮮少人煙的合歡山區到了週末便熱絡了起來。雖然以星軌題材來說,個人比較偏好冬季低溫且穩定的季節,由於水氣下沈成雲海,冬季的高山夜晚大多幾乎萬里無雲,非常適合拍攝星軌,夏季則不時有雲霧水氣干擾,加上不穩定的颱風季節,想遇到萬里夜空的星軌還真的得靠點運氣。

攝影數位化之後,攝影成了全民休閒活動,加上台灣面積狹小,多數地點皆可在一天之內往返,因此想要一個人獨享某拍攝景點,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而與其花遍心思也找尋不到一塊所謂的無人知曉的私房景點時,還不如花點時間來學習拍攝與後製技巧,一樣可達到如入無人之境的原景重現效果。怎麼說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首先我們以螢火蟲攝影為範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若蘭山莊可說是中南部螢火蟲密度最高也最熱門的觀賞地點,也因此約莫四月開始,每到週末若蘭山莊便湧入上千名遊客,不管是來此攝影或者參與生態導覽體驗,隨時總有上百名遊客聚集在籃球場大小不到的螢火蟲復育區裡。

翻開螢火蟲攝影教學第一步:高ISO(約1600以上)、大光圈(約F2.8),第一張螢光點點照片便會自動完成。由於螢光並非固定光源,除了蟲體閃爍以外也會隨著蟲體飛舞而不斷變換位置,因此若想拍攝更多螢光,只要將快門時間拉長即可,但單一快門時間上限則需注意以現場光源不過曝為主,例如路燈、房舍燈光、月光......等,避免因環境光的過曝而讓畫面美感被破壞掉。

(▼下圖:新竹大山背、Canon 5D、ISO 1600、F1.4、30S)

但當你在若蘭山莊實際拍攝時,你應該不難發現,即便只是短短60秒的曝光時間,都可能有外來光源出現在你的畫面中,破壞了你辛苦拍攝的成品。例如手電筒(▼如下圖)、閃光燈及手機(▼如下下圖)。

因此,若你決定拉長曝光時間來增加螢光的量時(例如2分鐘),不難預期的.......你的畫面將會變成像下圖一樣充滿了干擾光源,讓你完全喪失鬥志,提早收工打包回家。(▼如下圖)

在這樣的環境下,你既不可能包場獨享拍攝,也難以做到要求所有人都不能開啟任何光源,即便導覽人員一再地宣導,也還是會有人因為不小心或不知如何關閉閃燈功能,而破壞了畫面。

這時,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分曝疊圖技巧】。或許會有人質疑,既然能一曝為何要分曝?那我們就來細數一次長曝的缺點有哪些:

1.感光晶片噪點:多數機種的感光晶片,長曝時皆會產生熱噪點,早期或低階機種尤其明顯,但多久會產生每台相機皆不一定,而所處環境的溫度也會有影響。

2.主機缺陷:部分機種曾反應過有長曝時電池手把發熱產生紫邊,以及觀景窗耀光紫邊等問題,曝光時間越長越明顯。

3.人為光害:長曝過程中,可能不時會出現人造光源的干擾,例如車燈、手電筒、閃光燈。

4.自然氣候:星軌長曝單張1~2小時時,可能遇到下雨、水氣、空中雲霧升起,都是無法預期的氣候因素。

5.電源不足:長曝時可能因為電力不足或者因低溫影響,導致電力中斷,照片並未儲存而白忙一場。

6.技術問題:為了長曝需縮小光圈,可能間接導致星軌粗細與數量減少、螢火蟲光面積和亮度降低,而使畫面美感受影響。

7.其他無法預期因素:例如被其他攝影者踢到腳架、強風導致腳架晃動、野生動物碰撞。

以上這些看似只能聽天由命的問題,每一項都足以讓你辛苦了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的成品毀壞,但若能善用分曝疊圖後製的技巧,這些幾乎都是可以克服的,你不免驚呼說~

傑克!!這實在太神奇了!!

底下我們就來解釋分曝疊圖與後製的基本運用。

分曝疊圖法則-能分曝就不要長曝

(一)分曝疊圖首要法則:能分曝就不要長曝。多張分曝可分散風險,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

以螢火蟲攝影為例,若一次曝光60秒可拍出適當的環境光與少數螢光,那一張10分鐘的螢火蟲照,就形同10張60秒的螢火蟲照疊圖,蟲量是完全相同的。

但差別是,若十分鐘內陸續有人發出閃光或踢到腳架,長曝一張的照片便已失去美感,但分曝10張疊圖的照片,卻可以幫你復原成一張完全沒受干擾的作品。

(二)分曝疊圖後製:Photoshop處理示範。

A.分曝拍攝時需使用腳架,在第一次對焦完成後即將對焦環調為手動對焦,以固定對焦點。分曝拍攝期間不移動腳架、不改變焦段、不重新對焦。

B.若拍攝RAW檔,建議將分曝照片已相同設定調整後批次出圖,拉進Photoshop中。(▼如下圖)

C.任一張為基底皆可,將其他分曝照片拉進圖層,以單一檔案但多個圖層方式處理(▼如下圖),同時設定圖層混和模式為"變亮-Lighten"。(▼如下下圖)

此時所有光害皆會出現在畫面,大約就是長曝會導致的結果。

D.選取畫筆工具,畫筆粗細依畫面光害粗細考量即可,畫筆顏色選擇黑色。(▼如下圖)

E.由第一張圖層開始陸續往下,利用黑色畫筆將光害處塗黑,下方範例圖中暫以紅色示意,表示塗黑之方式。

圖層塗抹時,可暫時張該圖層混和模式調回正常,以方便確認光害所在位置。(▼如下圖)

畫筆塗抹以將光害完全覆蓋為原則,不保留任何一處。(▼如下下圖)

F.依序將各圖層依相同辦法處理後,塗黑的部分將由下一圖層的區塊取代(混和模式"變亮"的功能),因此最後得到的便是完全沒有光害的結果,完成原景重現之效果。

F.分曝張數越多,保留細節越多,之後修圖彈性越大,原景重現效果也越好,但提醒.....

後製疊圖的攝影作品不能用於參加攝影比賽

後製疊圖的攝影作品不能用於參加攝影比賽

後製疊圖的攝影作品不能用於參加攝影比賽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若你有考慮到未來可能要投稿攝影比賽,建議在分曝開始前還是先拍攝一張一曝無疊圖無修圖的版本。

從星軌攝影看分曝疊圖技巧運用

談完了螢火蟲之後,我們再來說說星軌攝影為什麼也要運用分曝疊圖技法?

喜歡拍攝星軌的攝影朋友,對於塔塔加的地標夫妻樹肯定不陌生,除了海拔夠高水氣少無光害以外,朝正北的方位更是重要,也因此不少攝影班會把夫妻樹當作外拍教學的好地方。但近年因新中橫公路常坍方,國家公園為了顧及行車安全,實施夜間封路禁行車輛得措施。每天傍晚17:30起管制至隔天清晨06:00,期間車輛完全不得進出。在交通不便的因素下,前往夫妻樹拍攝星軌的人也頓時少了許多。

但不論是夫妻樹或合歡山、石門山,當你打算耗上1~2小時來拍攝星軌時,一定都有遇過這種狀況的經驗。

狀況一、其他攝影者補燈:一般補燈分兩派,白燈與黃燈。在拍攝星空時會調整色溫者,補燈會使用黃色燈,不調色溫或使用自動白平衡者,則會使用白燈。但當調整色溫的攝影者遇上打白燈的攝影者時,就GG了!(▼如下圖)

狀況二、其他車輛開車門或發動引擎取暖:拍攝星軌時,若停車場便在一旁是最幸福不過了。但當長時間拍攝覺得寒冷或無聊時,一定會遇到其他攝影者或者其朋友來回往返於車輛內外,甚至發動引擎取暖。看似不怎麼明亮的紅色煞車等燈,再夜裡高ISO的拍攝環境下卻是相當致命的光害!(▼如下圖)

狀況三、晚到的車輛大燈:晚到的攝影朋友姍姍來遲,加上大家對山區道路通常抱持高度警戒,多數使用遠燈開車,因此當晚到的車輛大燈來回掃描個幾趟時,便有如一盞大型的探照燈為你捕光,是不是很明亮呢?!(▼如下圖)

綜合了以上的變數之後,若你仍堅持一曝無修圖無疊圖,便可能拍出一張五顏六色的彩色地景星軌作品。(▼如下圖)

但若以分曝疊圖技法及後製移除光害時,便可得到一張乾淨無光害的作品。(▼如下圖)

或許有人會質疑,那為何不使用黑卡來遮蔽光害呢?除了先前提到的噪點問題並未解決以外,還有其他因素:

1.你必須無時無刻的拿著黑卡警戒,因為你不知道一個光害何時會出現。但使用分曝的我,卻可以悠閒的喝咖啡、玩手機聊天。

2.使用黑卡遮蔽光害時同時也遮蔽了星軌的曝光,會產生斷軌的問題,使用分曝則有機會保留完整星軌。

▼下圖:大自然的最佳捕光手-月光。

除了螢火蟲與星軌以外,進階的分曝疊圖技巧可以運用的主題還有很多,舉凡夜景、車軌、煙火、白天藍天白雲、街道上行人車輛軌跡,甚至是近來頗熱門的彩色星軌,都可以在疊圖後製過程中被強化或者被消除。所以到此為止,你是否還堅持不分曝疊圖呢?

【其他範例參考1】分曝疊圖拍攝星軌,於後製時消除因月光斜角度照入鏡頭而產生的光斑。(▼分曝圖、▼▼完成圖)

【其他範例參考2】因地景亮度無法隨意拉長曝光時間,加上過度縮小光圈時也會導致較微弱的閃電無法曝光,因此單張照片的閃電規模需憑運氣,你永遠無法預測單一次曝光能捕捉到多少閃電。但透過分曝疊圖技法,可以完全重現當下的閃電與落雷規模,呈現大自然駭人的氣氛。(▼分曝圖、▼▼完成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