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美南海內波研究 登上國際自然雜誌

中央廣播電台/楊文君 2015.05.13 00:00
科技部今天(13日)指出,台灣與美國科學家從2000年起研究南海內波,從生成、傳遞、變形、破碎到消散的生命完整歷程,這項研究已於5月7日刊登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研究團隊指出,這些資料將助於氣象預報品質。

研究團隊指出,2000年起,我國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與美方合作,開始進行南海內波的長期研究,共出動雙方的研究船計87航次於南海進行海上探測,發表全球首次從生成、傳遞、變形、破碎、翻轉到消散過程的研究成果, 7日已刊登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台大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指出,「內波」指的是海洋中因為海水含鹽濃度不同,重量也不同,加上海底高低起伏,有海溝也有高山,潮汐通過海底地形後,因為高低不同產生擾動,就形成海洋裡的內波。

研究指出,由於台菲之間的呂宋海峽內有兩座南北向的海脊,當強大海流過時,造就相當大的內潮波。楊穎堅說:『(原音)在呂宋海峽那邊的能量大概是我們去年台電總發電力的四分之三,大概3,000萬瓩。』

但楊穎堅坦言,雖然海底蘊藏這麼強大的能量,目前人類科技仍無法有效將潮汐能量用來發電。不過,楊穎堅也表示,研究南海巨大內波除了科學方面的價值外,也能用於海洋生物資源管理與國防安全,也可將其使用於海上氣象數值模式預報,提升預報品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