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華郵:台灣反核不切實際

中央社/ 2015.05.06 00:00
(中央社台北6日電)「華盛頓郵報」主筆史卓柏格撰文指出,以人類現有科技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本已捉襟見肘,而以台灣的情況來看,若再反對核能發電,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甚至會在國際間對核電產生污名化效應而影響他國。

史卓柏格(Stephen Stromberg)上週對馬總統進行專訪,馬總統指出,台灣「不能對能源過分挑剔」,但史卓柏格認為,台灣社會的心態正是如此。

環保署前署長簡又新說明,台灣受到一些先天和自我施加的限制。比如多數人了解,排放溫室廢氣會造成地球暖化,但又恐懼核電;不願住在陸上風力發電機附近,堅稱離岸風力發電機才不會干擾水生物棲息地;同時台灣島可供太陽能發電的開闊地形也不足。

目前台灣電力供應主要依賴燃煤,而絕大多數這類礦物燃料又必須進口。水力發電數量微不足道,太陽能發電則需大面積的開闊地形,且在雨天無用武之地。

工業技術研究院專家王人謙指出,台灣現有陸上風力發電機介於300─400部,但因選址上有限制而無法擴增太多。因此,核能成了無法規避的選擇。

史卓柏格認為,台灣一般民眾的心態類似日本和德國,即明知各該國的先進經濟有賴豐沛的能源供應,但又不願做出切合實際的選擇。

他因此感慨指出,氣候變遷時代的能源選擇不易,大家毋須將核能等不會排碳的選項排除在外而為自己製造更大困難。同時台灣的情況顯示,即使在選項不多的地方,民眾仍可能對核能產生不切實際的排斥心理,進而迫使政治領導人以礦物燃料取代建造完成的反應爐。

德國和日本近年來都曾關閉堪用的反應爐,連同台灣的例子,已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箇中危險在於,這些例子會助長國際間對核能的污名化,偏偏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態度應該理性嚴謹而非任性。

史卓柏格指出,各國人民應期望政府謹慎且適當地管理核子設施,而非迴避核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