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名家論壇》他山之石! 夏瑋:無能為力之下的政治冷感

NOWnews/ 2014.12.17 00:00
文/夏瑋

日本14日舉行眾議院大選,執政的自民黨與公明黨聯盟大獲全勝,在475席眾議員中拿下325席,讓安倍晉三繼續執政。然而,投票率卻創下戰後新低,僅有52.66%。對照於為了爭取普選而「佔中」的香港民眾,差別顯得格外強烈。

權利是爭取來的,林肯與孫文都曾經這樣說過。然而,政黨在獲得權力之後,卻經常習慣擁有而忽略了它的珍貴性。日本從戰後實施參眾兩院選舉及內閣制以來,除非遇到重大的社會議題,否則投票率都在接近六成左右。

日本是我們熟悉的內閣制國家,政府由國會多數黨或聯盟所組成,國會多數的領袖就是首相,所有的內閣閣員都具有國會議員身分。國會議員基本上當然不是幹吏出身,以自民黨而言,絕大多數都是地方世襲的政治勢力,因此,真正一般政務的推動都是倚靠專業的常任文官,而行政中立、專業判斷,就是常任文官的基本認知。

內閣政策形成前,通常都會交由這類訓練有素的常任文官進行縝密的分析與研究,常任文官雖然位階低於內閣大臣,但內閣大臣卻相當敬重與尊重常任文官的專業判斷。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常任次官的意見可以左右內閣施政決策的方向。

當內閣會議依據專業文官與智庫的分析做成決策,就交由專業的常任文官體系執行。因此在日本,專業常任文官的社會地位與被尊崇的情形,有時還高過一般國會議員或內閣大臣。例如曾經被紐約時報譽為「日圓先生」、也多次來台演講的前大藏省官員榊原英資,對於國際財經趨勢發展的預測就深受全球各界看重。

然而,在內閣制這樣的代議制度下,事實上人民對於政府的決策並沒有太多的參與機會,人民能夠有的就幾乎只剩下投票這件事。而偏偏日本也跟台灣一樣是小選區制,只要多一票就可以取得這個選區的席次,換句話說,贏者全拿,像這次大選雖然投票人數少了700萬,但自民黨還是可以掌握國家實權。

因此,選民對於政治越來越冷感。

這次日本大選期間,我親往實地觀察發現,一般民眾賞楓的賞楓、逛街的逛街,不論是大阪最熱鬧的難波還是京都四條的候選人演講,都幾乎沒有人駐足,居酒屋裡也沒有任何選舉話題,甚至,一則電視廣告都沒有看到。

我問日本人為什麼,他們的回答多數是「投票又改變不了什麼。」、「誰當首相我也不會多賺一千塊。」

是的,日本的社會流動早已僵化。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政治就是「那些人」的事,政府說要加稅,他們只能逆來順受。就算日本共產黨喊出了「停止加稅」的口號,雖然支持率有提升,卻在選舉制度與普遍性的政治冷感下,全國只取得21席。

事實上,現在的日本內需市場已經出現了很明確的消費萎縮現象,由於觀光客可以退稅,因此除了像東京、大阪、京都等觀光客較多的地方外,到了滋賀縣、長野縣等較鄉下的地方,面對持續增加的消費稅,部分店家為了擔心客源流失,許多都乾脆將一部分的稅金自行吸收,有很多也直接把之前5%的消費稅加上去後,變成「稅過」就算數。

有經濟專家分析,大陸就像是二十年前的台灣,而日本則像是台灣的未來。事實上,台灣不僅的確正走在高齡化社會的路上,而越來越低的存款利率、居高不下的房價、逐漸M型化的社會,與日漸僵化的社會流動,更完全是步上了日本的後塵,沒有雄厚的家族資源,下一代幾乎從學生時期就註定了未來的一輩子。

日本年輕人為何對政治冷感?因為內閣制、財閥、地方派系、教育體制、勞動及派遣制度...壟斷了所有年輕人可能翻身的機會。而日本的中老年人,因為企業本身的制度尚稱完備,退休壓力小,因此多數都安於現狀,並且在菁英主義的習慣下相信政府,所以也不認為有改變的必要。

人民是很聰明的,當明知投不投票都不會影響自己生活時,當然就寧願把時間省下來去逛街、喝酒、度假、泡湯。

回到台灣。有部分政治學者的分析認為,台灣是政治狂熱國家,因為投票率幾乎都在七成以上。但我認為這其實相當程度的代表了我們對於政府還有期待,大家相信手中的一票可以替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

有意競選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喊出了內閣制,事實上曾經有憲法學者分析,孫文的五權憲法當初規劃本來就是比較偏向內閣制,包括總統提名閣揆需經立法院同意、公布法令要閣揆副署、閣揆可提出覆議等等,甚至總統是由國民大會選舉而非直選,這些都與內閣制的規範極為雷同。然而可惜的是,這部五權憲法,從通過以後其實根本就還來不及上軌道就馬上戒嚴然後撤退來台。

一直到解嚴以後,李登輝又透過多次修憲,一步一步將這部憲法修成了超級總統制,一個有責無權的閣揆,配上一個有權無責的總統,也因此造成了台灣現在的政治亂象與多次的朝野僵局。

然而,回歸到中華民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民國初年,當孫文當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他要總統制;當他要把位子讓給袁世凱的時候,他要改成內閣制。而二十年前,當李登輝當總統時,他要總統制;當李登輝下台前,他要改成雙首長制。但當陳水扁當上總統,卻除了第一任閣揆用了唐飛之外,其他的閣揆全部都硬用民進黨人士,也就是當時的國會少數黨,只有找一兩個像郝龍斌之人做為內閣中的點綴。一有政策推行不動,就將責任推給國民黨。

如今,國民黨籍總統當了六年,國民黨在國會也當了六年多數黨,換言之就是政治學者說的完全執政。也就是選民已經完全的相信你,希望國民黨能給大家一個好生活,但我們看到的仍然是倒退十六年的薪資、對於升斗小民無感的經濟成長、高額的房價和物價,以及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

日本的內閣制,搭配了專業與中立的常任文官,國會議員出任的大臣對於常任文官的態度是尊重,而我們的立法委員卻經常只是把常任文官當成做秀道具一樣當眾羞辱。而現在的常任文官,在各種壓力與「求生需求」之下,也鮮具風骨與肩膀,敢拿出專業魄力與立委諸公唱反調。

制度,是死的。一個內閣制,並不可能是台灣發展的解藥。

因為它只不過解決了政治權力上的制衡關係,當制度沒有辦法體現民意,或是當權者刻意忽略民意,愛罵就隨你罵「謀哩喜咩安怎?」的狀況下,任何制度其實都是空談,就像希特勒的獨裁也是經過選舉出來的一樣。更有可能的,或許只是將人民變成了替政客背書的橡皮圖章。

因為無能為力,所以只好冷漠以對。這會否將成為台灣的未來?

然而,當人民對政治冷感,或許才剛好符合了政客的願望,畢竟當大家都不關心,連罵都懶得罵,他們才能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是吧?

〈作者夏瑋,政大外交系畢,資深媒體人,曾任人力銀行發言人、廣播節目主持人、公關公司總監、國內外知名企業主管及財經雜誌主管等職。本文由作者授權刊登,作者依法保留一切著作相關權利。〉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com《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