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食物的記憶 義籲尊重多元飲食

中央社/ 2014.11.09 00:00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羅馬特稿)不少台灣人出國時會帶上幾包泡麵,未必是省餐費,而是為了在異鄉還能吃到故鄉味。食物不僅承載記憶,還反映宗教信仰。義大利專家呼籲,校園餐廚應更尊重多元的飲食習慣。

杜林(Torino)的「美味沙龍」(Salone del Gusto)展覽,以「誰來食堂用餐」為題,討論在多元的文化下,如何尊重學生的不同飲食習慣、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

義大利以天主教徒為多,但也有不少來自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移民,他們不吃豬肉,而且要求被作為肉品的牲畜必須放血徹底。有的佛教徒選擇素食,而猶太教徒也有特殊的飲食規範。

食物反映了文化的差異,但「民以食為天」,「吃」也是搭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南義卡拉布里亞大學的伊斯蘭律法教授費歐利塔(Nicola Fiorita)指出,「食物代表著宗教和文化認同,但也剛好是消弭文化差異的處方」。

他說:「校園食堂在準備餐點時,必須尊重不同人的飲食權利,而不只是為了顧及成本,而不願意提供不同的菜單。」

教授溝通理論的魯索(Vicenzo Russo)整合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和營養學的研究途徑,分析食堂的菜單,並探索不同族群學生對於食物味道的用語。

他說:「面對不同的飲食需求,北義倫巴底大區的食堂是讓有宗教戒律的學生,捨棄不吃的食物,而不是準備另外合適的菜色。」

民族植物學家裴洛尼(Andrea Pieroni) 指出,移民的飲食通常會隨著時空調整,有的是基於方便性,像是食材是否容易取得。有時也受到政策影響,例如有些材料是禁止進口。

社會學家寇沃(Paolo Corvo)表示,「必須尊重少數族群的認同和權利,不應過度標準化,而是透過持續的對話,促進認識並凝聚尊重,而飲食是拉近文化距離的良好工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