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治類風關副作用 新藥改善病情

中央社/ 2014.07.21 00: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1日電)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進入中老年後,常面臨皮薄、血管脆、骨頭鬆、發炎指數高,難以繼續打針吃藥的困境;衛福部核准新藥為患者找出路。

熊媽媽是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溼免疫科主任林孝義的病人,病了25年,能換的關節都換了,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關節發炎疼痛,代價是骨質流失、皮膚變薄、血管變脆,每次注射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平均要挨3針才能戳中部位,打完針皮膚瘀青,導致她把打針當成苦差事,尋求新藥治療。

林孝義今天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治療藥物包括:類固醇及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6種生物製劑注射針劑等;大多數病人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到了中老年之後,不少人忍受治療副作用,病情還是沒控制,只好改用新藥。

衛福部日前核准最新類風溼性關節炎小分子口服藥,用於治療患有中至重度活動性類風溼性關節炎,且對免疫抑制劑methotrexate無法產生適當治療反應或無法忍受的成人患者,做為第二線治療藥物。

林孝義說,口服新藥一天服兩次,可切斷體內的Janus激(酉每)傳送發炎訊號,阻止細胞製造發炎物質,達到疾病緩解目標,藥效快速且可長期使用。

不過,他提醒,新藥在干擾某些免疫作用時,可能會讓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的帶狀(泡)疹復發,對帶狀(泡)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有B型肝炎帶原的病友,還要小心可能B肝病毒被活化而影響肝功能。此外,口服新藥和生物製劑一樣,病人使用後可能提高肺結核感染機會,或讓潛在的肺結核浮現,疾病管制署建議患者治療之前,不妨先檢測有無感染結核菌。

林孝義說,現在藥物的選擇繁多,病友可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積極持續治療,才是緩解疼痛、降低關節破壞的最佳解決之道。103072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