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積電 金鐘獎 東湖車禍

荒蕪的邊緣 黃步青觀照土地和情愛

民生@報/陳小凌 2014.06.27 00:00
圖說:大自然中的漂流木、石塊,成為藝術家黃步青創作的媒材。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生活中的廢棄家具,大自然中的漂流木、蒺藜草、石塊,都成為藝術家黃步青創作的媒材,他在土地、家園的大愛和夫妻、家人的情愛之間,透過34件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呈現出對於大地自然、鄉土家園、環境景觀、社會文明的交錯情感或質疑,藉以探討當今時代轉換與環境變遷下,創作者如何寄託個人的生命情感,並以藝術蓄積社會的人文厚度。

今年67歲的黃步青,出生鹿港,是台灣使用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中,堅持一以貫之,多元的作家。年青就學台師大美術系,因不滿學院教育的制式保守,私下投入李仲生畫室,熱情研習現代藝術思潮;1977年與同門合組「自由畫會」,被視為繼60年代「東方畫會」之後,另一波前衛導向的藝術團體。

1981年與妻子李錦繡辭去教職赴法留學,旅法7年期間,他大量學習和吸收藝術新知,因特別認同戰後貧窮藝術以素樸的媒材展現人文的覺知與創新的力量,他的藝術之路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開始轉向複合媒材創作,希望透過造型語言的力量,洞照尋常事物的意義,發掘廢棄物件的美感,賦予新的意涵。

1999年以「野宴」空間裝置作品,應邀代表台灣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多年來,展覽足跡遍及上海、澳門、匈牙利、魁北克、倫敦、韓國等地,各期代表作也先後被北美館、高美館以國美館典藏。此次,在當代館前廣場上重現他於2012年帶領成大建築系學生,赴倫敦西敏寺大學就地創制的大型裝置作品「雙凝」。不同於在英國展出的作品,此次以他對亡妻的愛發想,以棉線和蒺藜草製成充滿張力的互動裝置。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展名,多少具有回顧創作歷程的意味,從回溯到孩提時的情感記憶,抒發了藝術家對於大海的無邊想像,結合異質媒材,賦予物件嶄新的視覺語言,傳達了對於自然豐沛活力的讚頌及鄉土環境的觀照。

透過當前生活廢棄物的拼貼,他意圖讓觀眾從中去檢視,伴隨著今日工業製造文明和商業消費文化而產生的有形及無形禍害。黃步青對自然大地的抒情觀想,延伸到對人間有愛的願景書寫,其中除了穿插藝術家對於土地環境的品質淪落、工業文化的暴力滲透、人文價值的停滯殘破等的省思。

藝評家黃海鳴曾點出黃步青作品:「一邊循環,一邊差異,一邊分化,一邊融合,一種面對無可抗拒的暴力時反覆不定的『被動認命』與『執拗反抗』的曖昧態度,則一直滲透於這些線條之中,形成獨特的色彩。」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黃步青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8日起至8月24日展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