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6年4次調查 近7成青少年不識台灣藝術家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4.06.03 00:00
教育部將今年訂為「美感教育年」,並計畫5年內投入約新台幣42億經費大力推動。不過,一份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高達近7成的青少年講不出台灣藝術家的名字,且過去連續3次的調查數據都差不多,顯示美學教育推動與青少年生活並未真正連結,值得教育當局重視。

金車教育基金會曾於2008年、2010年、2012年針對國小五、六年及國中及高中一、二年級的青少年進行美學問卷調查,今年是第4度調查,結果在今天(3日)公布。令人驚訝的是,4次調查結果都有近7成的青少年講不出台灣藝術家的名字,還有學生將編舞家林懷民誤以為是畫家。

調查也顯示青少年偏好的美學活動與媒體傳播率有正向關係,96%的青少年喜歡音樂,當中超過8成偏好流行音樂;另外有過半數的人最常接觸的美學活動是看電影。

與過去幾次相比,青少年從網路上獲取美學活動資訊的比例成長近2成,許多學生認為針對青少年舉辦的美學活動還算足夠,取得資訊的管道也不困難。

根據在教育第一線的新北市大坪國小老師紀孟均觀察,雖然學校的課程與教科書介紹不少台灣藝術發展與藝術家,社會上也有許多美學活動,但由於台灣的教育環境仍以學科與升學導向為主,即使12年國教強調多元入學,多數老師與家長仍要求將美術科或音樂科成績數據化,導致美學教育與孩子們的連結難以深化,學生自然無法產生感動。紀孟均:『(原音)這些美感的東西它們被轉化成知識,變成必須被背誦的知識的時候,青少年或是孩子們自然不會在心中留下感動,他們自然跟我們學國文、數學是一樣的,只是很學科式的感動,那這些感動是沒辦法產生出來的。』

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政府將今年訂為「美感教育年」,還計畫投入大筆經費推動美感教育,政策立意雖好,但應該注意是否將錢花在對的地方,讓藝術不再只是高空樓閣,而是能讓學生真正從美學教育中獲得感動與美學素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