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側寫陳明紅:打開家門、心門 多元文化在身邊

立報/本報訊 2014.02.17 00:00
【記者郭琇真側寫】像陳明紅、林麗蟬這樣異軍突起,獲得家人支持,能夠一路唸到高中、甚至高等教育學歷的新住民,實屬少數。

採訪陳明紅當天,她正風塵僕僕結束一場以台商為對象的越語教學,在等待孩子放學的空檔,抓緊時間接受訪問,晚上她還得到安康高中,修讀高中課程;假日也不得閒,因為她是全台唯一東南亞歌唱節目《唱四方》的越語主持人,她須跟著外景團隊,走遍大街小巷,尋找聲音與故事。

陳明紅就這樣一一突破語言、文化等重重障礙,活躍了起來,不過她坦言,一切若沒家人的支持,其實新住民很難走出來。就讀安坑國小夜補校2年級,當時學校尚未有保母制度,陳明紅便帶著快2歲的孩子,一同進入課堂學習;期間,她聽到許多同窗新住民的擔憂,這些耳語紛紛指向「外配把孩子帶出來會被教壞」的刻板印象裡。

並不是每位新住民都能如願持續攻讀學歷、參與各式文教活動,為了扛起家中經濟重擔、撫育孩子、家人半途反對的,陳明紅都曾遇過。從安坑國小、五峰國中到安康高中,她的學伴國籍開始轉換,新住民的比例越來越少,直到高中階段,身旁都是台灣人,文言文解釋看不懂,她還得K書K到半夜。

陳明紅從國小夜補校開始就接觸多元文教推廣,直到火炬計畫運行,她成為了訪視志工卻發現,活動辦在多,永遠就是那幾位媽媽挺身而出,效果有限。

她也觀察到,「新住民孩子與導師相處的時間最多,即便學校邀請新住民演講,多數教師對於異國文化的認識仍然有限,無法明確認同、分辨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家長。」

學生學習和行為上產生變化,其中一大因素必來自家庭,為何孩子成績會退步?家人從未參與學校活動?教師若無法從教育管道,關切需要幫助的新住民孩子,處於弱勢、遭受歧視的新住民家庭,仍就被窩藏在社會角落、囿限於家中。

這不禁讓人質疑,上億元的火炬計畫經費究竟有沒有對症下藥?為何引來新住民的感嘆?為何能夠發亮、實質受政策照顧挺而宣傳的臉孔一再重複?包含多元文化繪本、多元文化美食創意競賽等11項計畫子項目,是否打開了基層教師的視野,促進不同族群孩子的共融與認識,還是只是表面工夫。

(圖說)來台生活12年的外配陳明紅表示,語言是移民生活很大的障礙,因為想把語言的困難克服,融入台灣的社會,她決定努力進修。(圖文/楊子磊)

相關閱讀

【越媽苦讀中文 做孩子榜樣】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745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