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鋦瓷文化惜福 巧手修補新記憶

中央商情網/ 2014.02.02 00:00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2014年2月2日電)衣服、鞋子破了可以修補,看過修補瓷器嗎?已經消失半世紀的「鋦瓷」工藝再現,讓破碎的阿嬤青花瓷盤傳家寶,重現新生。

「唐先生打破花瓶」的網拍電視廣告,曾一度引起轟動,後來,「唐先生」透過網拍,重新買到花瓶。現在,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了,殘缺破損的瓷器,透過修補,再現第二春,也修補了無價的愛、情感、與記憶。

鋦子,是兩端彎曲的鐵釘,用來固定建材,或接補有裂縫的器具;鋦,動詞就是以銅鐵製成兩頭有鉤的鋦子,修補器物裂縫,也就是「補釘」。

金工創作藝術家陳高登表示,物資匱乏的年代,美援麵粉袋可做成衣褲,馬口鐵罐可以做成檯燈,壞瓶子可做成杯子,可縫補壞水瓢。鋦,是惜福愛物發展出來的古老修復技術。

現在大量生產、快速淘汰,陶瓷器皿物美價廉,即使破碎,不可能「補釘」後再使用。於是台灣的「鋦瓷」行業,約自1960年起逐漸走進歷史。

新北市錦和國小民俗文物館,展出清朝時補了又補的碗盤,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節儉,與修補的高超技術,令人感動。

住瑞芳九份的鋦瓷收藏家賴志賢,是台灣僅存少數會焗瓷的工藝者,他說,是自學並研發特製工具、鋦釘,而學會了台語稱做「補(石回)仔」這項逐漸失傳的傳統工藝,找回儉樸的古早味。

賴志賢打著赤腳、小平頭,就著扁擔的工具箱,一把鑽子補起瓷盤、陶甕,並賦予作品「圓滿人生」等不同的意義。

他示範過去修補工匠的簡便服裝、身揹木箱、手持專用響板沿路叫修,顧客上門就地擺下行頭,坐上小椅子,以糯米加上燒柴灰燼當黏劑,以傳統弓錐及手鑽破片,與原體接合定位、導孔、鑽孔。

喜歡收藏的賴志賢,因老東西經常破損,開啟他鋦瓷技藝的情緣。每個步驟都是純手工,補釘的情境,讓人讚嘆鬼斧神工技術。

餐具應用「鋦瓷」技法修補,金工創作則顛覆過去鋦瓷以民生器皿為主的技術,重新審視造物的完美與不完美,將補釘提升到藝術層次,讓缺憾呈現出「不完美之美」。

一群年輕工藝家,將身邊具有文化記憶的材質,重新定位再利用,修補埋藏的、斷層的記憶碎片,再造傳統工藝的新價值,不遺餘力打造惜福愛物的桃花源。

工藝創作者鄭博文,原有一只與妻子出國旅遊時的紀念馬克杯,因不慎打破,但他捨不得丟掉,自己將杯子鋦起來,還增加其他的物件,演化成「唐吉軻德的風景」,不但保存記憶,也創造新的趣味。

鋦瓷藝術不僅承傳先民藝術,也肩負、喚醒及保存、創造這項即將消失的工藝使命,更將「鋦瓷」與日本的「金繕」與現代的銀黏土修補技法,融合應用於生活藝術的創作,彰顯惜物美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