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面對失智症 民團推照顧錦囊

立報/本報訊 2014.01.21 00:00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長期推動失智症照護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1日舉辦記者會,推出「失智症照顧錦囊」手冊,邀請六藝劇團演出失智者家庭短劇,並請拍攝失智症題材《含笑食堂》的導演葉天倫分享親身經驗。基金會希望透過手冊,幫助面臨同樣難題的家庭善加利用政府與民間協助資源。

男性常隱忍 走上絕路

前年11月,嘉義發生兒子因為長期獨力照顧久病失智的母親,身心俱疲且不堪經濟壓力,用電線勒殺母親的事件。去年1月,台南有位老翁抱著失智妻去填德元埤投水雙亡;同年6月,新北市也發生老翁割妻喉之後再自刎。基金會指出,這些用激烈手段尋求解脫的照顧者,幾乎都是男性。

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會主動尋求支援的男性照護者大約只有3成,女性占7成,但相關的社會新聞事件引發人卻以男性照護者為主,推測男性可能因為性格原因比較不願意求助。鄧世雄呼籲,若家有失智症患者,家屬應主動尋求支援,不要讓情況越變越糟。

《含笑食堂》導演葉天倫上台分享拍攝失智症題材的動機,跟自己的外婆有關。近年他的外婆得了失智症,一開始葉天倫還以為可能是撞邪,葉天倫說:「外婆性格大變、晚上不睡覺,有一天晚上還穿很整齊地說,她要坐飛機去高雄洗頭。外婆還會藏香蕉,而且永遠都在找存摺跟印章。」葉天倫認為,照顧者面對這些事要有一點幽默感,「你沒有幽默感的話,照顧起來真的會很痛苦。」電影《含笑食堂》本身也讓觀眾裡身為照顧者的家屬心裡有個寄託,「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社會資源要懂得善用

失智症患者家屬,法籍的沙先生也自述經驗,他已70多歲,照顧曾擔任老師、年近60歲的太太。沙先生說:「她記不得現在的事,但會看看以前的相片,常常不睡覺也不吃飯,一開始,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後來得知有這些來自政府跟社會的相關資源,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照顧者楊先生也說:「我常常問媽媽幾歲,她會回說7、80歲,我追問到底是幾歲,她就說,『我屬牛』,我也回她說『我屬虎』。」楊先生的媽媽記不清楚很多事,覺得很懊惱,他語帶哽咽地轉述:「那時候我就會告訴她,妳小時候照顧我們,把我們養這麼大……現在妳年紀大了,換我們來照顧妳。」這樣一說,媽媽心裡會比較好一些,「她心情好,我們也會感到輕鬆一點。」

侯先生分享照顧80多歲媽媽的經驗:「一開始發生時,只覺得大概就是人老了、記憶力衰退,屬於正常現象,以前沒宣導,從沒想過是失智症。」侯先生說,失智症有所謂的「黃昏症候群」,症狀從下午3點以後開始,尤其是晚上,侯先生的媽媽經常突然就往外跑,有一次還被別人帶回來。

基金會表示,政府已經協同各社福機構,提供家屬支持團體與照顧技巧課程、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喘息服務,家屬不必將失智症患者送往養護院,而「失智症照顧錦囊」手冊可以到基金會免費索取,亦可到基金會臉書或官網下載,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fadrd/info

與失智症者溝通10個簡要原則:

1. 以長者熟悉的語言,使用簡短語句、合適的音調與音量溝通。

2. 一次只給一個口令,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3. 在長者可看見的視線範圍內,用較低沉平穩的語調說話。

4. 避免快速舞動肢體,以免引發他的妄想情緒。

5. 適當地碰觸──以輕柔地握手或觸摸手背為宜。

6. 表情柔和面帶笑容。

7. 避免在環境過於吵雜,或出入人數太多的場所與長者說話。

8. 盡量不要勉強或催逼他,多給他一點時間來回應。

9. 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給長者壓迫感。

10. 重複問、重複答,因為對失智症者來說,每一次的問話都是新的經驗,他已經忘了剛剛說過的話。

(圖說)多數男性照顧者缺乏失智老人照護技巧、壓力大不願求助,面臨「發瘋」邊緣走上絕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1日公布出版照護錦囊,傳授當患者情緒失控、走失、東西被偷時,各種情形的應對撇步及求助資源管道,讓照護失智症長者變得「不難」。(圖文/姜林佑)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