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心理師在偏鄉:何時我們「震怒」

立報/本報訊 2014.01.07 00:00
■張巍鐘

最近新聞報導閣揆對國父紀念館的廁所半年沒有維修「震怒」,當然不排除新聞報導過度誇張,但在知道科技大廠排放污染進溪流、關廠工人的待遇,或是食安問題都不見震怒,多少讓人思考或猜測震怒的原因。

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可以提供一些觀點。簡單來說,對一個人的反應,我們最常有的原因大概有三種。舉例說明,假如江老闆,他有ABC三位員工。第一種情況,當江老闆經常只是罵A員工,不罵BC員工,而BC員工都認為A員工不好,我們可能認為是A員工有問題。第二種情況是江老闆經常ABC員工都罵,但ABC員工彼此認為對方都很好,我們就可能認為江老闆愛罵人。然而,第三種情況較為難理解,就是江老闆與BC員工對A員工評價不一時,要了解江老闆就需要更花點心思。

假如閣揆真的對廁所沒有維修而震怒,卻對許多重大議題溫和,可以合理的認為:閣揆不是個喜歡「震怒」的人。

再來就是比較民眾對廁所沒維修的觀感,因為是國父紀念館的紀念意義,或許有些人會震怒,有些人可能常常需要使用該廁所而感到不便而有些震怒。但是應該更多人對食安、關廠工人的待遇,或是科技大廠排放污染更為震怒。

少掉一些政治考量來看「震怒」,或許這震怒反應出一個長期住在台北市的人,常常去國父紀念館休閒,但是卻有半年的時間發現廁所失修而造成不便,簡單的來說就是「自己切身的權益受損」。

許多讓人震怒的事情在台灣各地發生,然而許多事情民眾可能以為事不關己而忽略,政府官員更是遠遠眺望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然而苗栗大埔或是台東卡地布部落,對閣揆來講都太遠了,雖然媒體報導有許多人抗爭,但是事不關己自然就冷漠許多。

在台東的卡地布部落祖先的墳地,因市政府方便行事,想要開發不與民眾討論,要單方面遷移族人的祖墳。對許多人而言,這議題可能不受重視,因為我們的權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然而,對族人而言是對祖先的情感與承諾,在沒有尊重的情況下就要強迫遷移,自然會有許多反彈,而這議題困擾的族人超過多年了。

假如,閣揆住在卡地布部落,他又會如何震怒呢?若官員都能更感同身受的震怒,對台灣來講該有多好。

(臨床心理師)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