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月22日趨勢民調公司最新民調,柯文哲首度以39.1%領先國民黨最強對手連勝文33.5%,反觀前副總統呂秀蓮只有17.2%、蘇主席屬意的律師顧立雄只有9.8%、前台南市長+現任立委許添財甚至只有8.6%。最近兩個多月民調,柯文哲始終遙遙領先其他民進黨參選人,都保持在三成以上,而且深入分析,柯對中間選民、乃至淺藍選民的吸引力也高居第一。
黨中央優柔寡斷,外界反感日益惡化
民進黨中央面對外界質疑,解釋有二:
一、民進黨須遵照提名條例,柯文哲並非黨員,無法提名。
民進黨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第6條規定「凡本黨黨員除另有規定外,入黨連續滿二年者始得登記為本黨提名之候選人」,即使訴諸第11條「徵召條款」,也規定「得授權中央執行委員會徵召黨員參選」,候選人仍須具備黨員資格。
黨中央表示,即使民進黨明知柯文哲民調始終最高,礙於提名條例限制,仍然無法處理。問題是,這種就法論法的僵硬解釋,與其說是不能,不如說是不為。
畢竟,1999年民進黨總統提名,當時民調最高的陳水扁,也曾卡在「黨員不得在四年內參選不同公職」的「四年條款」。扁既已在1998年參選台北市長連任失敗,照規定就不能參加隔年1999年總統黨內初選,但民進黨認為阿扁民調最高,勝算也最大,特別修改四年條款使扁得以解套參加初選,儘管有意參選總統的許信良不斷表示抗議,但形勢比人強,黨中央始終置之不理。
柯文哲目前也卡在「黨員始能代表參選」規定,但柯民調最高,勝算也最大,和當年阿扁處境完全相同。兩相對比:1999年黨中央漠視許信良抗議,硬幫扁解套;2013年黨中央假借呂秀蓮抗議,硬不幫柯解套,如此而已。
二、台北市國民黨選情混沌,要等敵情更明朗才辦初選。
黨中央遲不辦理台北市長初選提名,還有另一個奇怪解釋,說是國民黨選情混沌,還不清楚最強對手連勝文是否參選,寧可以靜制動,先等國民黨出手再說。
這種說詞明顯自相矛盾。首先,已經辦完初選提名的彰化縣、南投縣、新北市,國民黨候選人也還不明朗,為何就能率先舉辦初選?其次,同屬艱困選區的新北市,儘管最強對手朱立倫也還不確定是否參選,黨中央卻聽從參選人游錫堃建議,及早在12月2日即完成初選提名,以便有更長的選區經營時間。但台北市分明比新北市更難勝選,為何黨中央不比照新北市及早辦理?
也難怪外界傳出,真正原因是蘇主席+新潮流所屬意的顧立雄,目前民調還落後呂秀蓮,必須給顧後來居上的逆轉時間,甚至還傳出台北市長提名可能延後到1月底、乃至2-3月。果真如此,黨中央的提名考量未免也太機關算盡:首先以黨規排除民調遙遙領先的柯文哲,然後刻意延後以便扶植民調欠佳的顧立雄,只因為現在照黨規初選,必將導致黨中央最不樂見的呂秀蓮勝出!
二階段初選,促進在野整合
由於黨中央優柔寡斷自相矛盾,外界對民進黨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個性直率的柯文哲更常尖銳反彈,長此以往,難免造成親痛仇快的遺憾。爲了化解台北市長的初選困境,素有民進黨智多星之稱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因而建議舉行「二階段初選」:第一階段「黨內比民調」,由三位民進黨參選人先比民調;第二階段「在野比民調」,由第一階段勝出者與柯文哲比民調,決定最後候選人。
謝的「二階段初選」,其實和顧立雄「二階段整合論」頗類似。11月27日顧律師提議「民進黨內先整合之後,再與柯文哲進行整合」,也是爲了兼顧「尊重提名條例」和「正視民調現實」兩大初選原則:
一、尊重既有提名條例,民進黨先在第一階段比出黨內最佳人選。
二、爲了促成在野聯合,民進黨願在第二階段比出在野最佳人選。
11月27日聽到顧律師建議,呂秀蓮質疑「要不要請連勝文一起來整合?」這種說法顯然文不對題。畢竟不管對謝或顧來說,第二階段初選民調,只適用在野參選人,連勝文既是國民黨,當然沒有納入民調的問題。
或有人質疑,第二階段初選民調,是否要納入台聯、親民黨、其他無黨籍人選?筆者以為,前提是其他在野參選人民調必須明顯高於民進黨參選人,但以目前台北市長參選情形,顯然只有柯文哲符合第二階段初選資格。另以新北市為例,台聯林志嘉也呼籲與民進黨游錫堃比民調,但由於游民調明顯領先林,當然也沒有第二階段初選問題。
事實上,很多先進民主國家常透過「二階段初選」產生在野最佳候選人,未必局限在某一在野黨,原因很簡單:如果不能勝選,死守本黨並無意義。我們不妨以1967年改寫東京歷史、首度贏得東京都知事選舉的美濃部亮吉,作為在野陣營進取台北市長的學習借鑒。
東京啟示:革新都政聯盟,改寫東京歷史
1967年東京都知事選舉,學界、文化界、東京市民團體聯合組成「創造光明革新都政會」(明るい革新都政をつくる会),日本社會黨+共產黨爲了打敗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此前已經組成「革新統一連線」,與「革新都政會」迅速合流,兩黨決定不做黨內提名,改與市民團體共同推薦無黨籍人士、東京教育大學經濟學教授美濃部亮吉參選。
在野政黨聯盟與東京市民團體在1967年合流,起因是1965年東京都議會爆發集體貪污事件(黑霧事件),有15名自民黨議員被逮捕,東京都議會因此解散改選。當時在野四黨(社會黨、共產黨、民社黨、公明黨)連同東京地評、東京中立勞連、東京同盟、新產別東京地協、都政刷新市民委員會等五大市民團體,聯合組成「都政刷新都議會解散回收統一推進本部」,舉起「革新都政」運動大旗,結果長期執政的自民黨在東京都議會慘敗,從69席慘跌到38席,社會黨則從32席暴增到49席,首度成為東京都議會第一大黨。
東京都議會改選後,東京掀起「革新都政」運動,市民厭倦既有政黨,迫使各政黨在1967年紛紛推出無黨籍候選人參選都知事。執政的自民黨+民社黨共同推薦松下正壽也是無黨籍,當時是立教大學總長;第三大黨公明黨推出阿部憲一同樣無黨籍,當時是澁澤海運公司董事長。
美濃部亮吉是日本憲法權威美濃部達吉長男,是日本著名的左派經濟學教授,1967年已經63歲,當時在NHK電視台擔任「簡單學經濟教室」(やさしい経済教室)解說員,知名度頗高。他針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公害和飲水問題,打出「不局限一黨一派,創造乾淨都政」(一党一派にとらわれず、清潔な都政を)作為主訴求,贏得婦女選民的壓倒性支持,最後以220萬389票(44.5%)打敗松下正壽206萬3752票(41.7%),從此開啟了日本「革新都政」的歷史新頁。
美濃部上任後,立即推動左翼政黨+市民連合的政策主張,包括老人醫療免費、高齡住民公車免費、動物園兒童免費、整治環境公害、步行者天國、增設高校、擴建都營住宅等等。1971年高票順利連任,贏得361萬5299票,創下日本選舉史上最高得票記錄。「革新都政」在東京崛起之後,迅速蔓延到日本全國,最多高達210個自治體、4800萬人口納入「革新都政」運動。
日本社會黨早已在1965年成為東京都議會多數,但在1967年東京都知事選舉,仍然選擇不做黨內提名,仍然願意與其他在野黨+市民團體共同推薦人選,只因為黨外還有更優秀的美濃部亮吉教授。
日本社會黨願意擴大包容,促成在野力量整合,這種難得的政治遠見,讓「革新都政」夢想在東京成真。民進黨能否見賢思齊,擴大在野整合力量,做出明智的台北市長選擇,也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