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如果連國軍伙食也能外包

立報/本報訊 2013.12.01 00:00
報載,國軍伙食將外包予團膳業者,引發熱議。雖然目前僅軍中機關、廠庫、學校、醫院等單位,但後續發展如何?值得關注。

據統計,此波外包「商機」將達3千萬元,但也因如此,預計裁撤470餘名、約一個營編制的伙房兵。

令人納悶的是,國軍何時那麼精於「成本效益」計算?3千萬的外包釋出商機,難道也是國防部必須配合政府擴大內需、刺激景氣的「責任配額」?

這個商機論的謬誤在於,公部門,特別是軍隊,根本不該以「成本效益」為著眼。不只是邏輯如此,歷史經驗也如此。

任何組織都有它的存在目標。軍隊,目標很清楚,就是要「贏」,因為贏才能保家衛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軍隊的運作是「不計代價」,因為如果能贏得輕鬆當然是好事,但通常事與願違,即便是花了九牛二虎的力氣與「成本」,也實屬無奈,且不得不被接受,因為贏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歷史更是如此。例如,研發創新常常被人說得無比重要,但人們卻忽略了,精於「成本效益」的企業卻不是研發創新的第一棒,因為風險大、回收慢,所以真正尖端的科技創新,大多由國防部門領頭為之。箇中緣由在於,國防部門不在乎燒錢,而且唯有燒錢才能保住戰力優勢。對國防部門而言,所謂研發創新,是無效率、卻又不得不然的必要投資。

此次國軍伙食外包,最讓人大惑不解之處在此。如果連部隊伙食都可以外包,政府還有什麼東西不能外包?

諷刺的是,軍隊看似層級嚴明而僵化,實際上卻最講究彈性。有了前者才有軍紀;但沒有後者,就無法戰鬥,沒有戰力。軍隊伙食外包,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對彈性的犧牲,難不成團膳業者能隨時候傳,陪國軍上山下海?無怪乎有人諷刺,如果國軍連伙食都能外包,八成是失去了鬥志,只想當穿軍服的公務員。

其實政府本無外包問題,因為政府並非服膺市場邏輯而運作。但晚近,親商的小政府論者總說「企業能做的,政府不做」,而開啟了外包風潮。問題是,國軍伙食外包卻變本加厲成:「企業不該做的,政府也讓企業來做。」如果真是這樣,那乾脆不要民主選舉,索性改成競標制;如果真是這樣,民代也不需民選,乾脆改成派遣算了,反正都是任期制的定期契約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