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沙縣傳藝「肩膀戲」 源自清末傳承百年

客家電視台/ 2013.11.19 00:00
【吳詩禹 賴冠諭 中國福建沙縣】

以農業為主的沙縣居民,在墟市或農閒時,都有民間雜技或遊藝活動助興,其中獨樹一格的「肩膀戲」,就是源自清末,且具百年歷史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所謂「肩膀戲」,指的是由3到6歲的小朋友,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傳統戲曲,這種特殊的表演方式,可是當時民間藝人,突發奇想的創舉,因為這樣,演員可不受舞台限制,到處移動表演,也因此只要「肩膀戲」所到之處,總是熱鬧非凡,民眾甚至會尾隨在隊伍後方,到處看表演,記者吳詩禹和賴冠諭,就要帶大家一睹「肩膀戲」的獨特魅力。

頭戴草帽、身穿簑衣的牧童,在放牛途中,遇見路過此地問路的村姑,兩人從問路開始,一路聊到天文地理,只不過這回的角色,好像都小了一號。

原來主角全是小朋友,而大人的肩膀就是他們的舞台。

肩膀戲老藝人 林澤生:「(沙縣話)這就是肩子頭棚,肩膀就是肩子,頭肩膀頭,肩子頭棚,就是說小孩子站在肩膀上,(那棚是什麼意思),棚就是搭一個棚,搭一個台,就是用人來做台。」

大人厚實肩膀上,端端站著3到6歲的小朋友,演出時由小孩負責唱腔,及手部 頭部等身段,而「底座」的大人,則不僅要一邊扛小孩,還得負責走台步 變換位置,活像個會移動的舞台。

肩膀戲底座 陳麗鳳:「我們沒有侷限的,只要有舞台我們就可以,因為我們的劇目很多,有2個人的、3個人的,4個人的都有,那你如果說是小舞台,我們就用人更少的囉,若是大舞台,像這是世客會,就有100對,那個就算大型舞台。」

肩膀戲的演出並未受到限制,大家只要把小朋友扛在肩膀上,就可以到處去表演,像這樣狹小的巷弄,也是他們的表演舞台,尤其逢年過節更是熱鬧,大家不用出門,就可以看見他們精采的表演。

沙縣民眾:「唉呀!我城關的經常都有,大家都愛看,不知道怎麼搞得,看小孩子表演實在好玩,(以前看的時候,大概是多久以前),早期年年都有,我們城關年年都有,年年到過什麼節的時候,過節的時候都經常有。」

根據沙縣誌的記載,肩膀戲始於清末,傳說是沙縣鳳崗鎮,民間藝人連細狗首創,小演員與底座默契十足,生動活潑的演出常獲得滿堂彩。

肩膀戲老藝人 林澤生:「沙縣經濟發展的時候,在清朝末年,宣統時候,沙縣這個交通很便捷,外面也很多演戲的人也愛來沙縣演,有的時候他也要演,你也要演,那誰看怎麼看,所以他首創這個人,那你們吵去吵,我不管,我另外創造一個條件,大家都愛看我的,就是搞這個站在肩膀上扛去,大街小巷四通八達,我都可以去做。」

肩膀戲原本只是一項民間雜技,演出的劇目,起初只是一般的民間小調,發展至今採用京劇折子戲,表演內容簡短精采,大約5到6分鐘,卻總是讓觀眾意猶未盡,是許多沙縣人,童年時期最好的回憶,不僅豐富了在地人的生活,更是令沙縣人最驕傲的,一項民間傳統藝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