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福建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肩膀戲」獲正視

客家電視台/ 2013.11.19 00:00
【吳詩禹 賴冠諭 福建沙縣】

記者吳詩禹、賴冠諭前往福建探訪「肩膀上的奇葩」系列報導,8年前肩膀戲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它的保存與發揚也才終於獲得正視,不過看似活躍的肩膀戲,卻因為幼小演員難覓,且流動率高,而底座的青壯年,又常得肩負家庭重擔,無暇參與演出,就連樂曲都是預錄好的,由孩子們對嘴演出,種種的限制使得這項傳統藝術瀕臨失傳。

排練室裡,小朋友一個個排排站,老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絲毫不馬虎,除了紮實的基本功,還得有過人的膽量。

肩膀戲底座 池啟通:「從不會到會,那我們這個過程,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的辛苦的,所以說我們小孩子是,先要敎他怎麼個站法,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然後的話,他如果是說腳沒有很有力氣的話,是軟的話,我們動作是不能做的,他的腳一定是,跟我們踩在地板上,是一模一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動作才可以做得出來。」

擔任「底座」長達10年的池啟通,早已練就熟稔的台步和身段,但你很難相信平時他是一名,隱身於市集的菜販。

每天凌晨一點,池啓通就起身批貨和太太一起賣菜,但只要肩膀戲班需要底座,他一定會抽出身全力配合,當然這也有賴另一半的支持。

肩膀戲底座池啓通太太 林英霞:「他愛好肩膀戲,已經做了10幾年了,他愛好我就支持他囉,只要他能快樂,我就快樂了,他要早上批回來,然後再去表演,(批回來再去表演,那像之前出國表演的時候怎麼辦),我就叫批發菜老闆,載過來,我捨不得休息。」

正因為底座人選,幾乎全屬業餘性質,而沙縣境內青壯人口,多半又選擇外出打拚,導致「底座」的人選嚴重流失。

肩膀戲底座 鍾宇群:「小伙子剛成家立業,我們沙縣不是有小吃,都要出去外面賺錢,維持一個家庭,所以說有的就是,零零三三兩兩的,把新的(底座)招進來,訓練訓練一下,像這一次底座太少,就把他家長也拖進來協助。」

近年來的確有一些女性家長主動表態加入底座陣容,好似讓人看見一絲曙光,不過情況似乎沒有想像的簡單。

記者 吳詩禹:「肩膀戲的演出,真的沒這麼容易,尤其小朋友要站在大人的肩膀上演出,大人還要負責小朋友的安全,還要配合劇情移動,不是僅站立不動,尤其像我一個女孩子,要把小朋友扛在肩膀上,就已經很吃力,更不用說要進行完整的演出。」

肩膀戲底座 晉聖俊:「這樣天天晚上,都練幾個小時,7點半有時候,要練到11點半,(小朋友太重)就是要硬扛,特別如果會站的還好,不會站的(身體)傾斜,一個小孩等於兩個小孩的重量。」

小孩子站得有沒有技巧,固然影響著演出,然而迅速增加的體重,卻也是底座的一大負擔,因此當孩子們的體重增加,其實就意味著這群訓練有素的小演員,即將離開肩膀戲的舞台。

肩膀戲傳承人 陳麗鳳:「有一個年齡限制,他到了一般最多練到6週歲,那到7週歲就上了小學,小學以後他就不會來參加,因為一個他去上了小學,不可能來參加,一個年紀也大了,孩子也高了,他們站到肩膀上,他們就會害怕了,就更沒那個膽量。」

肩膀戲的靈魂人物大量的流失汰換,使得這項傳統藝術,一度失傳30年,現在的肩膀戲,不僅沒有完整的戲班,更以播放錄製好的樂曲演出,沒有「文武場」的伴奏,觀眾也聽不見孩子們獨特的唱腔,最為精簡的演出規模,反映出的是傳統與現實的拉扯,更殘酷地訴說著,肩膀戲傳承的困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