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記者,該死?】競爭激烈 讀者嗜血 媒體業難題多

立報/本報訊 2013.11.13 00:00
策劃、編譯■劉耘

戰地記者向來就承擔著許多風險,但近幾年情況更加惡劣。據科技媒體《Atlantic Wire》報導,近日兩篇描寫戰地記者嚴峻處境的文章,雖然是描寫不同戰區的情況,卻不約而同的點出了戰地記者面臨的共同困境,引起外媒討論。

這兩篇文章,分別是凱撒(Ed Ceaser)在英國《GQ》發表的〈射殺記者〉(Shooting the messengers),以及波瑞(Francesca Borri)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發表的〈義大利自由記者在敘利亞的扭曲現實〉(The Twisted Reality of an Italian Freelancer in Syria)。

他們首先指出,近來戰地記者承受風險增加,並不只是因為戰鬥人員比以往兇殘,也因為大部分媒體公司沒有足夠資金聘請全職戰地記者,便仰賴自由記者的報導。媒體公司以較低價格購買他們的報導,且不支付保全人員及保險等費用,這些記者也因為收入不足被迫承擔更多風險,如無法聘僱翻譯人員或得住在便宜旅舍。

此外,日益發達的傳播科技也讓競爭變得更激烈,畢竟任何有手機的人只要買張機票就能成為自由記者,而那些經驗老到的記者也無意退出戰場。他們似乎一致同意,從戰地挖掘出重要報導後,通常榮耀和名聲也會隨之而來,而這是讓他們一再回到戰場的動力。

這些記者也了解一個相當不幸的事實:不論他們先前報導了多少次衝突及死傷數據,在像敘利亞這樣長年征戰的地區,會吸引到讀者注意的戰地報導,通常是那些記者死裡逃生、受傷、遭綁架甚至被謀殺的報導。

波瑞便在文章中坦承她的失望:「事實是,我們是一群失敗者。兩年過去了,我們的讀者仍搞不清楚大馬士革在哪,而世界總是直覺式的以『蓄意的暴行(mayhem)』一詞來形容發生在敘利亞的事,因為沒有人真的理解敘利亞,只知道那裡充滿血腥。」(整理自《Atlantic Wire》)

(圖說)英國倫敦的田野聖馬丁教堂,舉行一場美國著名戰地記者柯文(Marie Colvin)的悼念儀式,教堂外一名男性拿著印有柯文照片的手冊,圖攝於2012年5月16日。(圖/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